今天是
2025年第三期“政协杭商荟”活动发言摘编(上)
发布时间:2025-11-12   杭州政协

近日,市政协举行2025年第三期“政协杭商荟”活动,与会企业家畅谈了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感悟,并就如何助力杭州“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享了思考,现将现场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对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建议

微信图片_20251107135944_2228_45.jpg

曹国熊

省政协委员,浙江普华天勤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强化“设计-制造-应用”协同,构建全域竞争力。依托杭州在模拟芯片、功率器件等芯片设计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半导体产业上下游生态的深度协同;加速富芯12英寸产线产能释放,进一步推动和国内相关头部企业合作,加强特色工艺产线建设;打造“芯机联动”对接平台,鼓励本地下游厂商应用本地自主研发的芯片产品。

以AI芯片为突破口,打造“软硬一体”产业生态。立足杭州人工智能场景与人才优势,出台AI芯片专项政策,支持云端训练、边缘推理等场景芯片研发,并鼓励AI企业与芯片企业联合定义产品;构建开源开放平台,推动RISC-V架构与AI加速器技术融合创新,吸引全球开源硬件社区资源向杭州集聚。

补强材料与设备环节,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议以富芯、积海等产线需求为牵引,引导省内材料、设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验证,形成“应用牵引-技术突破-本地配套”的良性循环;设立半导体设备专项基金,支持本地企业并购或与国际龙头合作,快速切入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设备领域。

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与资本支持体系。建议推动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应用场景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形成系统性的竞争优势。设立人才与资本专项计划,设立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产业引导基金,对关键技术企业给予贴息、风险补偿等多元化金融支持。利用政策包降低企业成本,争取将杭州的集成电路重点项目纳入国家重大专项,承接与招引央企重大项目,争取一批国家攻关和产业项目在杭州落地,将地方发展更深度地融入国家战略全局。

多管齐下

助力杭州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升级

微信图片_20251107135952_2229_45.jpg

郑 攀

省政协委员,微泰医疗器械(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优化产业政策,强化发展支撑。结合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建议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加大研发投入补贴力度,为成长期创新企业提供增量专项扶持资金,助力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同时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整合资源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细化人才政策,夯实人才基础。针对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人才需求,出台精准政策。如建立人才授权认定机制,为高端人才提供便捷的落户通道;增加北上广到杭州西站的高铁班次,提升杭州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加强AI共享算力资源和政策扶持。建议政府加大对AI共享算力资源的投入,建设公共算力平台,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的算力服务。出台补贴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共享算力,降低研发成本,推动企业向数据驱动型的健康服务提供者转型。加速人工智能与医疗器械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发挥民企作用,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建议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省市级重大项目征集中对有二、三期临床试验或注册证指标要求的课题和项目,优先鼓励拥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和药物注册证的企业牵头。依托其技术基础与行业经验提高项目成功率;改变以往侧重学术界的征集模式,建议在项目征集阶段,增加与投资人、投资机构的互动合作,借助其市场嗅觉与资金运作经验优化课题设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项目资金充足,推动成果快速转化与市场推广。

借力消费政策

实现制造业稳增长、促升级

微信图片_20251107135958_2230_45.jpg

姜广勇

市政协委员,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前,小家电行业已进入“改善型”消费阶段,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国家消费补贴政策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显著。杭州市9月推出的“杭城好物·外贸优品”数字消费季活动,通过“市+区配套5%+企业立减10%”的政企联动模式,为制造业稳定营收、消化库存、持续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此建议:推动“杭城好物”模式常态化,打造地方补贴标杆。建议将“政企联动立减”模式固化为长期政策,并延续全品类、发全国的基础模式,形成“杭州智造+杭州补贴”的良性循环。同时,积极争取省级支持,推动2026年浙江国补由“补省内”升级为“补全国”,助力杭州制造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延长并优化政策周期,稳定制造业发展预期。建议将国家以旧换新消费补贴政策延续至2026年,并下放品类调整权限到区县,以便属地部门能够将当地家电制造业的核心品类纳入补贴,支持企业持续投入研发与智能制造,增强产业链韧性。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非遗创新

1.jpg

朱军岷

省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杭州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我们积极推动千年铜艺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运用AI设计、大数据洞察赋能传统工艺,实现文创板块年纳税6000万元;构建全域数字营销矩阵,全平台粉丝突破400万,年营收超6亿元,并通过“非遗带非遗”赋能地方老字号,携手故宫、敦煌等文博机构,让铜艺作品走向世界,持续提升杭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城市品牌美誉度。

面向“十五五”,为更好地让文化产业成为杭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提出两点建议:

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建议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传统文化企业应用AI等新技术,在产品研发、智能制造、跨界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科技领军企业。

构建产业生态,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集聚。希望政府能搭建更多跨行业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文化机构、科技企业、高校院所与市场资本的深度对接,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让创意、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充分涌动。

深化合作 盘活资源

做强产城融合“强磁场”

6.jpg

李红良

市政协委员,市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强化市区联动联投机制,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灵活机制降低民企发展风险,实现“陪跑共赢”,建议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投资支持政策,切实将合作共识转化为实践成效。

针对房地产下行带来的财政压力,重点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符合杭州定位的新兴产业,鼓励更多民企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弥补土地出让金、税收等收入波动带来的缺口。

统筹解决存量与增量用地矛盾,一方面大量新工业、商业用地持续供应,另一方面主城区850万方自持物业(含工业厂房)闲置率高,部分区域达90%以上,建议借鉴广州经验,打通两者通道,盘活存量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持续扩大“政协杭商荟”品牌影响力,在现有良好基础上,吸纳更多在杭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通过与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深度交流,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品牌美誉度与辐射力。

以绿建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51110162120_2341_45.jpg

邹 华

市政协委员,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

构建“政策+平台”支撑体系,加速绿色建造产业化。建议围绕杭州“十五五”重大项目布局,出台绿色建筑专项支持政策,将装配式、超低能耗等技术指标纳入项目准入标准;借鉴“好房子”展的展示推广模式,搭建绿色建造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绿色成为杭州建筑的鲜明底色。

设立新质生产力培育基金,赋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针对智能建造设备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建议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建筑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将智能建造企业纳入杭州“未来工厂”培育体系,给予专项政策扶持,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推广“政企合作”更新模式,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总结成功案例经验,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与企业服务清单,鼓励本土企业深度参与;在保障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中,优先采用绿色模块化技术,实现“好房子”标准全覆盖,让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文/图 王姿娇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