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城区生物多样性该如何保护?
发布时间:2025-11-13   每日商报

全省首个技术导则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每日商报讯 从紫阳书院的昆虫观测到东河的鸳鸯守护,从八卦田里的蚯蚓塔到采荷公园的生态浮岛……走在杭州市上城区的大街小巷,时不时能看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近日,为深入推进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试点建设,指导城区生物多样性友好细胞单元建设,《上城区生物多样性友好细胞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发布。

作为全省首个聚焦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文件,《导则》涵盖建设目标、术语定义、建设策略、四类友好细胞建设技术指引、监测评估、长效管理等8章30节内容,配套乡土植物名录、保育设施指南、典型案例等7个附录,为高密度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

上城区是千年宋韵文化与现代生态交融的核心区域,拥有“环湖、面河、沿山、临江”的优质环境基底,并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打造了皋亭山自然中心、八卦田遗址公园、紫阳书院(小学)等多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正因如此,2024年,上城区被列为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建设试点。

这份《导则》首次提出“生物多样性友好细胞”这一最小可操作单元,学校、社区、公园、廊道等都可以被列为“细胞”。

具体有哪些要求?在“友好校园建设”方面,《导则》建议,校园要先进行“生态体检”,调查土壤、水体和现有动植物,再划分出不同类型生物多样性体验区,总面积不低于校园面积的30%。日常维护时,不随意修剪灌木,用“生物天敌”代替农药,甚至故意留些枯木落叶,给小昆虫留个“家”。除此以外,还要设置固定的自然观察点位和观察设备,每年组织两次以上自然体验活动,带领学生们观察蜜蜂采蜜、蝴蝶传粉的过程。

在友好廊道建设方面,《导则》里提出了“黄金标准”:宽度不低于目标物种生存空间的两倍,比如给小型哺乳动物设计的廊道,不能太迂回;给鸟类设计的,要有层次丰富、植被茂密的林带状空间。

望江公园友好廊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里变身成“动物驿站”,有效连接了被道路割裂的钱塘江江堤与公园绿地。它不仅为松鼠搭建了专属的“坚果索道”,更通过带状种植池营建了以蜜源、食源植物为主的“带状餐厅”与“避难所”,为鸟类、传粉昆虫等小型动物提供了关键的觅食点和迁徙通道。

未来,上城区将以《导则》为指引,从共建“千顷生境空间”、共创“千园生态示范”,到共育“千万生态公民”、共享“千种生态产品”建设,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高密度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上城方案”。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骆静怡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