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看点是“传承” 看头在“新生”
发布时间:2025-11-14   杭州日报

迎着清晨未干的朝露,杭州合香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香老字号“云景堂”第九代传人周科羽,又来到了满觉陇村的百年老桂树前“打桂花”。在杭州,周科羽的同路人很多——市民既可以在知味观,品尝流传了800多年的宋嫂鱼羹,也可以在清河坊或大运河边走走看看,感受那些于市井间流动的非遗魅力。因时而进,融入日常生活,这正是非遗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人们的集体记忆、经验智慧、共同情感,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所系、情感所系。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非遗名录体系建设长期走在全国前列。杭罗丝绸编织精致的古典韵味,西湖龙井浸润和谐的东方哲学,富阳竹纸承载大气的历史记忆,雕版印刷刻画开放的人文底色,琳琅满目的非遗构成一幅多彩非遗图卷。

看点是“传承”,看头在“新生”。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很重要的一点是赓续深蕴其中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既留存其“形”,更传续其“魂”。在杭州这座充满创意的城市,不少非遗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紧密融入了当代生活,绽放出全新的光彩。比如,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王星记扇子、杭州油纸伞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被封存于展柜,而是通过手工艺活态馆等平台持续与公众互动。游客可以亲眼“见证非遗”,甚至亲手体验。非遗既在思接千载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切身体验之中。位于杭州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不光陈列着众多的非遗展品,更接续着一片人间烟火。很多游客看一次不过瘾,还有二刷、三刷甚至四刷的,每一次来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于斯为盛,弦歌不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造血”能力,以创新架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找到更多“打开方式”,非遗就能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郑莉娜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