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总建筑面积约52.4万平方米的“未来地标”——余杭国际体育中心(以下简称“国体”)目前正拔地而起。它不仅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室体育场馆建筑群、浙江省首个超6万座的专业足球场,更承载着提升城市能级、激活区域经济的厚望。
在其尚在建设时,区政协委员李丹的一份提案,便将目光投向了数年之后,直指大型场馆“赛时火爆、赛后闲置”的难题,试图从源头上为这座未来的城市新名片注入持久活力。
在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李丹委员提交了《关于提升体育场馆运营专业度助力余杭国际体育中心高质发展的建议》。建议中提出国体建成后将直面管理成本高、品牌赛事缺失、市场未成型及配套不完善等多重挑战,要通过专业化能力、市场化机制与前瞻性布局,系统破解“重建设、轻运营”的行业痼疾,才能将这座重大工程真正转化为驱动文体旅融合、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超级引擎”。
提案没有局限于场馆建设本身,而是超前为其全生命周期运营把脉开方,剖析了国体面临的四大挑战:紧迫的“时间窗口”、激烈的“区域竞争”、初期的“运营短板”以及严峻的“可持续挑战”。基于这一分析,她提出了构建性建议:组建“规划-运营”一体化专班,邀请专业运营商提前介入设计;实施“专业团队+本土资源”双轮驱动,设定清晰的绩效目标;构建“1+N”协同发展生态圈,以商养馆,打造全国首个体育场馆类“人工智能试验场”;建立全周期绩效评估体系,动态优化运营策略。
这份提案,如同一份为国体量身定制的、极具操作性的“运营前置”行动指南。提交后,区政协确定由区城投集团作为主办单位,区文广旅体局作为协办单位,组织专项调研组,奔赴“鸟巢”“五棵松”“凤凰山”等国内标杆场馆深入考察,系统研究市场化运营机制。考察形成的共识“坚持市场化方向、拓展复合功能、深挖商业价值”与李丹委员提案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为后续制定具体运营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部门的协同研究与积极行动,使得提案中的“金点子”正加速融入国体的“基因”。
区城投集团确立以“政府参股、企业运营”的合资模式为核心,由专业化社会资本方主导场馆市场化运营。日前,余杭国际体育中心正式确定由专业化运营团队全面运营,并明确细致专业的运营框架:在“全周期管理能力”上,要引进世界级足球赛事、顶流演艺资源和大型场馆智慧管理平台,支持5G+、VR观赛、无感智能通行等“AI+体育”应用;在“可持续盈利模型”上,要收入多元化,降低财政依赖;在“综合效益”上,要嵌入公共体育设施、构建青少年培训体系,并联动周边阿里、VIVO、字节跳动等企业总部以及银泰、华润构成的“百亿商圈”,着力构建“以商养馆”生态链,打造全域数字化管理平台,助力申报“国家级体育场馆AI试验场”。
李丹委员的这一提案,成功地将“运营前置”理念深植于余杭国际体育中心的发展蓝图之中,促使各方在建设阶段直面并破解运营难题,避免“建成即闲置”的潜在风险,为这座未来城市地标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抢占先机。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