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公民同招 公办初中提质强校 杭州今年10件大事成就美好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18   杭州日报

关键词7 优质均衡

公办初中提质强校 互联网+义务教育

着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

11月12日,全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研讨活动举行,55所首批试点学校校长悉数到场。他们表示,初中强校最终目标是实现初中教育全域优质发展。

这决不是喊喊口号。今年3月,《杭州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实施方案》出炉,将“提质强校行动”列入对各区、县(市)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指标,纳入政府教育履职评价范围。市教育局明确表示,将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通过办学条件提升、新名校集团化、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校长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深化、教科研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项目培育等八大行动措施,实现全市公办初中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特色明显增强。

如果说,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是杭州教育追求高位均衡有力举措,那么“互联网+义务教育”就是杭州不断促进区域、城乡、校际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更广辐射的又一举措。

教室里,富春第四小学语文教师章丽英正在给学生上《海滨小城》。黑板前的大屏幕里,远在偏远农村的坑西小学学生也在认真听讲。这是发生在杭州市名校集团化和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现场展示交流活动中的一幕。近年来,杭州不断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所有区、县(市)通过了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满堂红”。

今年7月,杭州市印发相关通知,明确2020年全市区域内受援乡村学校占区域乡村学校总数比例总体上要达到 80%。像章丽英上的那堂打破时空界限的课堂,如今已在全市300多所学校开展,尤其是乡村薄弱学校借助“互联网+义务教育”平台,积极开展教师教学共研、师生教学实时互动,汲取了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至2020年11月底,全市“互联网+义务教育”共投入经费约3376万元,共开设城乡同步课堂7180节,开展教师网络研修4246次,总共开展的帮扶活动节次达到16097次。

关键词8 三名工程

顶尖院校为杭州引才留才育才

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新高地

8月26日,首批研究生入驻北航杭州创新研究生院,中法航空大学先期研究生培养正式启动;11月9日,萧山区政府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11月19日、20日教育部专家组来杭完成了对中法航空大学筹设进行实地考察和评议,不久的将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中法航空大学将获得教育部的批复……

近年来,国内外一流大学纷纷来杭合作办学,杭州先后引进建设了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研究院、长安大学杭州研究院等多个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这是杭州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新高地的举措之一。

引进建设高水平大学,有利于为杭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智力支持、文化引领。201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围绕深入贯彻高教强省、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作出了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的重要决策。

经过3年努力,目前杭州已引进建设1所中外合作大学,7所国内一流大学来杭建设分校、校区和研究生院,23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6个高水平科研院所,“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目标基本完成,成效显著。

这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引进落地,为杭州引才留才育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西湖大学已正式签约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140名,其中两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34人、国外院士1人,近两年自主培养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23人,入选各类省部级人才计划57人。比如,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建成60个教授工作室,引进192名双聘教授,招收博士后人才57名。

关键词9 治理数字化

数字治理不断向纵深推进

简化程序为师生家长减负担

眼下,正是冬季流行性疾病的高发期,学校各类疾病的监控和预防不容小觑。与往年不同的是,结合杭州健康码的常态化应用,今年教育部门和卫健部门合作,把学生健康相关数据与健康码融合,建立学生健康档案,集成学生晨检和请假数据采集等功能,方便及时查询全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做好监控和预防。

为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杭州市在2017年全面推进教育系统“最多跑一次”的基础上持续发力,瞄准增质提效,措施延伸扩面,进一步完善教育大数据仓、教育业务综合管理应用、教育政务协同办公应用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应用。

今年以来,杭州市继续深化教育“最多跑一次”改革,市域范围义务教育招生报名全部纳入市级统一平台管理,实现全市小学入学报名“一件事”集中办理;小学、幼儿园入学无纸化报名系统接入浙江政务服务网和浙里办APP,实现入学报名“一网通办”“掌上办”,部分试点区域实现新生入学“跑零次”。

此外,还逐步把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考试服务、校内托管服务等各级各类教育政务服务事项接入政务服务2.0平台,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实现由网上、掌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配合省教育厅建设服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浙教钉”,搭建全市教育系统组织架构,依托“浙政钉”开发上线杭州教育OA微应用,推动机关内部90%以上部门间非涉密事项接入系统,上线事项原则上实现100%网上办;建立基于电子证照与电子印章的可信渠道,加快学校与政府部门间“一件事”改革,延伸推动中小学校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梳理事项、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制定标准,切实规范小微权力,着力减轻教师负担。

关键词10 规范机构办学

破解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难题

更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今年10月,杭州市教育局联合6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的通知》,文件规定,当校外培训机构资金专户中最低余额或当日(一周)累计提取资金,出现特定情况时,相关银行应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发出风险预警通报。这是杭州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出的“新招”,家长们直言“安心了不少”。

“过去,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为追逐利益,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管理水平滞后,造成资金链断裂,不正常终止办学时有发生。部分培训机构甚至卷款跑路,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所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并及时风险预警显得很有必要。”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政策实施后,在杭州市范围内从事中小学文化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应在该市范围内选择1家银行,开立唯一的培训费资金专户,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培训费资金专户信息应在“杭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校外培训机构应同时在办学场所的显著位置,提前对收费项目、标准以及收退费规定、培训合同示范文本、投诉电话等信息进行公示。

为推动对培训机构智慧监管工作,杭州市还结合杭州城市大脑建设,实施杭州城市大脑安心培训建设项目,可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信用、资金等重要数据智能分析和预警;实现校外培训机构行政审批、课程备案审核、教师资格核查等业务网上办;实现智能查询网上掌上办。

为规范机构办学,市教育局还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双随机”抽查,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今年上半年公布杭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1591家和违规办学的校外培训机构10家、暂停办学的校外培训机构30家名单。在此基础上,聘请13位市民为杭州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市民监督员,进一步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的监督。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蔡宇冠 记者 王洁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