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能“稳”15年?
除了“节流”,“开源”也很重要
经历了城市和社会的高速发展阶段,“夕阳红”为什么能“稳”15年?这里的经营者王友春最有发言权。“15年里,除了刚开业那会,‘夕阳红’始终能保持盈利。”他告诉记者。
东山弄社区是杭州典型的老龄化社区,7500多位居民里,2300多位是60岁以上老年人。2007年,当听说街道想开老年食堂,正寻找运营方时,王友春主动找上了门。
王友春说,他在东山弄社区住了20多年,对社区有感情。更重要的是,他有门道。“我是做食材供应生意的,经常和食堂打交道,也算熟悉,我可以做。”
选址、考察、请顾问……在多方努力下,2007年,东山弄农贸市场周边划出了一处沿街店面,夕阳红膳厅正式开业了,王友春至今还记得刚开业的时候社区老人们高兴的神情。“老年人满意,这件事就做得值。”
开食堂不是光靠一腔热情就能做成的事,还需要一个能让食堂持续下去的运营模式。食堂的场地由政府提供,每年民政系统还有年度考核补贴;人工、食材等运营成本由王友春负担,这也是大多数杭州老年食堂的运营模式。
王友春告诉记者,虽然政府帮助解决了场地等开支大项,但老年食堂的运营成本仍旧不低。比方说,目前食堂共有员工15人,每月人工成本至少要8万元。民政一年补贴12万元,只能覆盖一个半月的人工成本。这时候,王友春的“老本行”发挥作用了——食材较低的进货价,食堂一年能省下6-7万元的成本。
要“节流”更要“开源”。唐照伦说,如果只靠社区老年人用餐,老年食堂运营不下去,一定要面向社会开放。开业第二年,夕阳红膳厅开始接待除老人外的食客。
“一开始我们推出套餐,10块钱,三素一荤,结果门口排了好长的队。”唐照伦说,后来,为了优先保证老年人用餐,套餐制被取消,还是按照食堂菜的做法,还专门在食堂内设立了老年人用餐区,专供老年人入座。
另外增设了小炒,这样既带来更多的食客,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
地理位置好,菜不错又实惠,“夕阳红”的生意越来越好。在东山弄附近工作的任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工作日的午餐基本都在这里吃。“味道不错,又便宜,你看,这么一大份香干肉丝,就12块钱,米饭2块钱,还能续。”
除了散客,夕阳红膳厅还经常接到周边企事业单位的盒饭订单,也是餐厅的重要收入来源。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