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如何布局新质生产力?杭州城投:升级8大业务板块 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发布时间:2025-09-08   杭州日报

初秋的杭州,绿色动能在城乡大地间奔涌,处处可见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从杭千高速桐庐服务区的光伏车棚,到淳安山间的农光互补电站;从车间里迭代升级的智能装备,到产业园中蓄势待发的新兴产业……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方案》,明确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核心路径,加快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

怎么谋?怎么干?

“杭州市城投集团(以下简称‘杭州城投’)紧扣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升级8大业务板块”,杭州城投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红良同时指出,将围绕主责主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构建与超大城市能级匹配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为杭州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注入坚实的城投力量。

绿色能源产业升级 多场景织就清洁供能网络

“以前服务区充电总得等,现在不仅快,还能用太阳能,感觉特别环保。”上个周末,在杭千高速桐庐服务区南区充电站,刚给新能源汽车充完电的车主王先生由衷点赞。这座由杭州城投下属市能源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的充电站,创新融合“太阳能发电、电池储电、智能充电”于一体,标志性的光伏车棚不仅是国内高速服务区规模最大充电站的“绿色引擎”,更是浙江省内高速服务区首次实现光伏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典范,让服务区变身“自给自足的绿色电站”。

在淳安县临岐镇夏中村的山间,另一处“绿色能源地标”正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今年4月28日下午3时许,随着国网淳安县供电公司调度中心“并网接入”的指令下达,市能源集团投建的临岐夏中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正式开启“上可发电、下可种植”的双绿模式。站在山坡上望去,3.59万块光伏板顺着山势铺展,板间空地上种植的中药材绿意盎然,600余亩昔日的陡坡山地,如今成了生产清洁能源的“聚宝盆”。

“这片山地80%区域坡度超45度,最陡的地方达75度,光是材料运输就难住了不少人。”杭州城投相关负责人回忆,为破解山地建设难题,团队创新采用无人机悬吊运输组件,还通过建模分析山地阴影规律优化板群布局,最终让“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据测算,该电站总装机容量20.84兆瓦,投产后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2257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78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万吨——既为乡村带来稳定绿色收益,又为“双碳”目标贡献基层力量。

这些场景,只是杭州城投推进绿色能源转型的缩影。

眼下,市能源集团正以光伏、储能为核心,将清洁能源布局延伸至高速服务区、乡村山地、城市屋顶、垃圾填埋场等多元场景,打造覆盖城乡的“绿色能源矩阵”,建起高效储能系统守护电网稳定,让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效益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每一处角落。

去年7月,杭州最大的“平急两用”保租房屋顶光伏项目—— 宁巢钱塘公寓光伏项目成功投运。项目遵循“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原则,在3682平方米屋顶上架设起总装机容量约0.8兆瓦的光伏方阵,实现“家门口”的绿电点亮“家”中灯火;而在半山脚下,曾经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也已完成“华丽转身”——光伏板覆盖在生态修复后的填埋场上,将“城市伤疤”转化为年输送绿电超200万度的“阳光银行”,开创“生态修复+清洁能源”协同新模式……

储能领域同样成果显著。作为城市能源的“最大充电宝”,市能源集团已投运储能电站充放电效率达86.51%,位居行业前列;钱塘区50MW/100MWh电网侧储能电站预计年底开工,建成后将成为杭州区域重要的“能源缓冲器”,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关键节点,为电网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装备制造立体升级 推动“制造”向“智造”能级跃升

能源产业升级的同时,装备制造业也正同步转型。

走进杭电制造的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挥舞,智能流水线如“智慧血脉”般有序运转,一台台智能电网设备、一套套智能控制装置、一台台光伏清扫机器人、一组组储能系统、一个个智能元器件,新鲜“出炉”的高端产品正源源不断送往市场——这家曾摘得中国机械500强的企业,早已跳出传统中低压配电设备生产的“舒适区”,正加速向高端“智造”赛道升级。

这份转型的底气,源于科研领域“一砖一瓦”的扎实积累。记者了解到,作为杭州城投体系内为数不多的制造“尖兵”,“技术市场化” 始终是杭电制造前行“指南针”。企业自主研发以微电网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精心打造“零碳示范工厂”,更拿下了浙江省制造企业首张“碳中和”证书,为制造业绿色转型交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杭电样本”。

“研发投入是创新的‘生命线’。”杭电制造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长期将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营收的3%以上;截至目前,已累计沉淀500余项专利技术,为创新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护城河”。“下一步,我们要向‘研发—制造—施工—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集团化公司迈进,计划年底前完成2家电气制造领域企业的收并购,同时设立1家设计施工子企业,进一步拓宽产业版图。”

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杭州城投的布局同样亮点纷呈。今年6月底,由杭州城投与钱塘区政府共同参投建设的杭州醇氢电动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制造总部基地项目,迎来了里程碑时刻——试生产首车成功下线,这标志着项目正式从建设期转入投产运营阶段,为杭州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高地注入了“强心剂”。

“借着醇氢新能源商用车试生产首车下线的东风,我们正加快甲醇撬装站布局,为‘氢能+交通’新场景打通‘最后一公里’。”杭州城投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种以液态甲醇为氢载体的新能源商用车,既能破解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又避开了氢燃料车高压储氢的技术“难题”。未来,它将走进城市渣土运输、冷链物流、环卫清洁等高频刚需领域,提供更环保、更高效的出行方案,不仅能填补杭州新能源商用车制造的空白,还能提升绿色运力供给、优化交通能源结构,为杭州打造“绿色出行之城”提供核心支撑,推动交通能源结构持续向优向好。

不止于此,杭州城投还充分借力杭州数字经济与绿色制造的双重优势,带动本地配套企业同步升级,不断提升区域“智造”水平,助力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增长极加速形成。在科研合作方面,杭州城投已与浙江大学携手搭建绿色能源基地,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如探索氢气低温液化与储存技术,为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扫清技术障碍;同时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为新质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活水”。

产业投资新质升级 多方联动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传统主业加速升级的同时,“城投”向“产投”转型的框架亦徐徐展开。

走进位于拱墅区的“杭州城投·未来500+”项目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园区主体结构施工已于7月底全部完成,计划2025年底完成五方主体验收并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当前正协同相关部门推进入园主体项目公司注册落地,还拟在项目内打造企业服务中心,力争实现“开园即满园”。

这个定位“新能源产业集群标杆”的项目,是市能源集团“十五五”战新产业布局的核心项目之一。眼下,它正凭借杭州城投产业生态圈的“吸引力”,实现优质资源快速集聚。“目前一期与赣锋锂业的合作稳步落地,已收取履约保证金实现深度绑定;二期做地、招商同步启动,已初步锁定杭电施耐德研发制造基地等意向项目。”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将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及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创新平台,助力市能源集团形成“光伏开发—装备制造—场景运营”的产业链闭环。

记者采访获悉,杭州城投立足当下、谋划长远,已瞄准新基建、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四大赛道搭建产业投资新格局。通过联动区域资源、龙头企业与高校智库,杭州城投以“基金+基地+产业+招商”四轮驱动模式,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绘制新增长曲线,又为城市产业革新储备未来动能,全力护航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奔跑。

新质生产力的布局力度,在城投“未来系”三大产业高地展现得淋漓尽致:除“杭州城投·未来500+”项目外,杭州城投未来之星已落地市属国企唯一院士工作站,并于近期升格为省级院士工作站;杭州城投·未来总部湾(钱江新城二期)累计投入近700亿元,基础设施基本成型,继此前招引平安、西子国际、菲诺等企业后,2025年又迎来浙江智谱、新和成集团、浙江中国小商品城等总部企业落户,产业“磁场”持续增强。

千亿级城投产业基金更成“助推器”:成功引入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智谱华章扎根钱江新城二期,助力杭州城投抢占城投专属AI产业大模型赛道;推动所投上市企业众合科技,进一步聚焦低空飞行器智能控制与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两大领域攻关,让城投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源优势充分释放。此外,城投产业基金投资赋能的炽橙科技专注数字城市孪生底座打造,已与杭州城投等单位共建“城市全域数字化和数字孪生城市底座研究联合实验室”,加速盘活城市数据资产,为城投体系内外培育热带雨林式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奋斗是发展的底色,创新是事业的动力。”杭州城投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红良表示,杭州城投将持续以布局新质生产力为锚点,在绿色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布局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助力杭州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形态迈进,让新质生产力创新成果惠及民生,为杭州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多城投力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毛雨佳 刘园园 通讯员 俞璐 朱礼胜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