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经民种的4个大冬瓜135斤,1元钱1斤共135元。
“周大伯,吃饭啦!”
9月2日上午11点不到,百丈镇养老食堂的工作人员蒋月云来到仙岩村92岁周金明家门口,从保温箱里拿出一份盒饭,送进屋。
周金明早早在等着,桌子上还摆着十几个刚摘下的葫芦。
“我可是种菜大户!你看我家前后都种满了菜,南瓜、土豆、丝瓜,什么都有,长势也很不错。”老人自豪地招呼我们,“以前摘了菜送给儿子、亲戚,可他们要专门来拿嫌麻烦。现在好了,不仅有人给我送饭,还顺便把菜收走,还有钱拿!”
这天,他卖出了37斤葫芦,每斤2元,收入74元。
“大伯,74元钱和之前一样,送餐员明天给您送饭的时候一起送来啊。”蒋月云说。
“知道的知道的。”周金明摆摆手,他把送来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满意地点点头:“今天的菜好吃,肉很软。”
这就是从今年5月开始,百丈镇在老年食堂原有“上门送餐”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的“在地收菜”助老模式:送餐的同时顺便收购老人种的富余蔬菜。
三个多月来,这套体系越来越成熟。
菜不用复称,钱不用现结 互相信任中的双向奔赴
蒋月云特意开了镇里的养老服务专车,车门上贴着“幸福百龄,四季常伴”八个大字。
“这辆送餐车是社会捐助的,平时送餐员们都是骑电动车送饭收菜,但像今天这样要收冬瓜、葫芦这些比较重的菜,骑车不方便拿,就由我来开车运。”蒋月云说。
洗菜、切菜、炒菜,蒋月云每天清晨4点多就带着几位阿姨开始忙活。因为老人们吃饭早,9点半前必须把餐食送到集中配送中心,由送餐员们分头领走,再一一送到老人家中。这样10点左右,老人们就能吃上中饭了。
“有些老人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制菜单,相当于‘开小灶’。”
说话间,到了马经民家,他正在门前的院子里摘冬瓜。看见车来了,他把4个大冬瓜搬了过来。
“这个是土冬瓜,非常好吃,菜场里都不一定买得到。”蒋月云赞叹。
马经民今年72岁,和老伴儿一起住。“这是我第二次卖菜,上次是卖土豆。我喜欢种菜,种得多,自己吃不完,拿去卖太远。现在真是太方便了。”
马经民拿出一个大竹篮,装上冬瓜,再找出一杆大秤,两个人帮忙抬着才给4个大冬瓜称完体重——总共135斤,按1元钱1斤算,135元。
“今天市场上的冬瓜批发价格大概是1.5元1斤,我们按略低于批发价来收购,这些都事先和老人们沟通过,他们都很愿意的。”蒋月云说,“我们送餐员不方便带秤,也都是老人们自己称重,我们相信他们。还有,老人们喜欢现金,我们第二天就给他们送过去,他们也相信我们。”
破解“吃饭难”
再解“卖菜难”
百丈镇位于余杭西北部,下辖六村一社区,老年人口超过3800人。村里子女大多外出,留守老人多,交通也不便,如何吃饭成了大问题。
2020年起,镇里结合政府补贴和市场化运营,建了养老食堂,并推出集中就餐、上门送餐服务,解决老人们“吃饭难”。
“送餐中我们发现,老人们普遍喜欢种菜,除了供自家吃,不少老人还会把多余的菜拿到农贸市场去卖。但农贸市场路远,卖不掉还得自己带回家。”百丈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朱涛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联合老年食堂第三方运营单位、市场监管所、村社干部等,商量探索出了‘在地收菜’模式。这样一来,养老食堂能获得新鲜的应季蔬菜,老人们能吃上热乎饭,还能多一份收入。”
目前,百丈镇共有5名送餐员,每天要跑6个村,送出200份左右的餐食,残疾人之家也在服务范围内。今年5月,“在地收菜”正式落地,每周固定收两次。刚开始参与的老人不多,但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三个多月参与收菜的老人有70人次,收菜共7000斤左右。”朱涛说。
“我们一个月要用掉六七千斤菜,完全能消化收来的菜。一般每周五确定下周的菜单,然后在群里发消息,让老人知道。有时候也会反过来,根据老人们有什么菜来调整菜单。”蒋月云说。
菜收购回来后,工作人员会提取样品送往镇农贸市场检测,检测通过才会进入老年食堂备菜、制餐环节。
一边实行一边改进
探索可持续的模式
老人们在家就能吃上热乎饭、卖菜收钱,养老食堂能收到新鲜、应季的本地蔬菜,多方共赢的“在地收菜”模式逐渐从一项“试点”变成了百丈镇养老服务的一部分。
但作为一项全新的尝试,“在地收菜”并不是一帆风顺。
比如,知晓度不高的问题。不少老人一开始压根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渠道。为此,镇里下了“组合拳”:在养老食堂里张贴告示、在镇政府公众号和村社微信群里发布消息、送餐员一家一户当面宣传等。现在,镇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项服务的了。
再比如,服务范围问题。最初,收菜只面向送餐服务的老人。但很快有老人提出:“我还能自己做饭,不用送餐,但菜也吃不完,能不能帮忙收?”镇里随即将收菜范围调整扩大到所有老人。如今,送餐和收菜已不再是“绑定服务”,而是灵活覆盖,让更多老人受益。
还有送餐员积极性问题。送餐活儿本就辛苦,还要多一项收菜任务,担心“活儿多了人会打退堂鼓”。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机制——每次收菜款项里,留出10%作为奖励分配给送餐员。
百丈镇老年人口占比高达35%,如何让老人吃得安心、生活得体面,始终是镇里工作的一大重点。除了日常送餐和收菜服务,食堂还为老人们准备有“生日餐”、不间断的小聚会,并考虑未来推出“以菜抵餐”、积分换米面油等福利,让助老服务更加完善。
“‘在地收菜’其实就是把已有的送餐资源和老人自种菜的富余资源连接起来,小成本实现大价值。”朱涛说,“我们将继续探索,把这件事做得更可持续,让老人们更受益。”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