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区,四十多个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如珍珠般散落在街巷、社区和乡村,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粮仓”。从破旧老屋到文艺书房,从闲置空间到网红打卡地,这些变化不仅凝聚着西湖区政协委员、区文广旅体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庞清华的辛勤付出,更彰显了区政协及政协委员们凝心聚力的助推作用。
去年6月,西湖区启动“阅读第一区”建设,庞清华负责全区阅读空间的梳理、指导和推进工作。“最初我们计划两年打造45个阅读空间,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个数字正在不断被刷新,有越来越多的阅读空间在西湖区‘生长’起来。”
作为区政协委员,庞清华充分发挥“双重身份”优势,将本职工作与委员履职紧密结合。从前期选址到方案设计,从施工建设到后期运营庞清华都全程跟进。她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不是在各个施工现场实地调研,就是在与相关部门、镇街和设计团队反复沟通。
正是这份亲力亲为的坚持,让一个个阅读空间焕发出独特魅力。文二菜市旁的“称心书房”,从一栋约300平方米的三层空置建筑,蜕变为集阅读空间与计量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化地标,与菜市场的市井气息相得益彰;华星社区书房从两间单调的店面,扩展为集阅读、咖啡、文创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蝶园社区的下沉式阅读空间以翩翩起舞的蝴蝶元素点缀,生动诠释社区特色……
庞清华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每个空间的蜕变故事,“一书房一特色”的理念,让每个空间都拥有了自己的灵魂。“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打造阅读场所,更要让文化空间真正‘活’起来,成为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庞清华说。这些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正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亮了西湖区的文化版图。
在推进“阅读第一区”建设的过程中,庞清华坦言并非一帆风顺。“遇到空间选址难、运营模式不清晰等问题时,区政协第一时间搭建协商平台,组织各部门和镇街协商交流。”她深有感触地说,“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
北山街道的“阅享北山”空间就是这种合力的生动写照,这个曾因管理不善而长期闲置的场所,在区政协和庞清华的牵线搭桥下,引入了专业运营团队,区政协也多次前往调研,提出建设性意见。如今,原本封闭的铁栅栏围墙被改造为开放式庭院,并在中央悬挂巨型蝴蝶艺术装置,巧妙呼应了书房的文化内涵。“现在居民随时都能来这里喝杯咖啡、读本好书,这才是公共文化服务应有的样子。”庞清华看着焕然一新的空间,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标杆项目“阅见西湖”更是一场硬仗,政协邀请了文化、建筑等领域的委员多次前往调研,提出“保护古树”“融合传统文化”等建议。庞清华将委员建议逐一落实,从庭院布局到物品摆放,从护栏颜色到灯光设计,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她的认真把关。最令她牵挂的,是庭院中那棵见证城市变迁的百年银杏。“施工期间,我每天都要叮嘱工人保护好树根。”
“今年四月‘阅见西湖’正式开放,看到银杏悄然抽出新芽,与崭新的书房相映成趣,我们的成就感难以言表。”现在,这棵古树已成为空间的灵魂所在,读者们喜欢在树下席地而坐,任斑驳的阳光洒落书页,感受时光在枝叶间流淌的韵律。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早已超越传统阅读空间的概念,不仅可以阅读看书,市民还可以在此聆听弦乐四重奏,欣赏记录城市记忆的老照片展,或是约上知己小酌畅谈。“我们想要打造的,是一个能让心灵栖息的诗意空间。”庞清华如是说。
最让庞清华感到自豪和欣慰的,莫过于百姓的认可。一次调研中,一位老奶奶对着改造好的“阅见西湖”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做得太好了!”西湖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每当看到市民们在改造一新的阅读空间里读书、交流、参加活动时,庞清华觉得一切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
作为政协委员,庞清华将基层实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建议,她推动开展“阅读主理人”交流活动,让各空间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在区政协的大力推动下,西湖文旅集团、西湖城投集团等力量纷纷加入,打造出“蔡志忠美术馆”“西湖遇见敦煌”“1129宋韵书房”等标杆项目。
经过一年时间的持续推进,西湖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西湖区图书馆阅览坐席从320个扩容至550个,智能化数字阅读地图实现“一键导航”便捷服务,引进提升的45个特色阅读空间实现全域覆盖……如今,庞清华的工作台账上,待完成的项目已所剩无几,但她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热忱:“只要还有一个项目没完成,我们就不能有丝毫松懈。”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