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寻梦上城 | 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
发布时间:2024-12-09   上城政协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居南新街(今河坊街祠堂巷)。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

于谦著有《于肃愍公集》8卷,《少保于公奏议》10卷等。

于谦出身仕宦世家,幼小崇仰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著述和节气。15岁考取县儒学生员(秀才),在吴山三茅观攻读时,留心史学,读唐朝政治家陆贽的奏疏,进而探究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16岁抱着“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宏伟志愿,钻研先秦、两汉和北宋苏轼的著作。

明永乐十八年(1420)中举,次年入京会试名列第一,为进士,受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二十一年,奉命出巡湖广,考察官军功过。

宣德三年(1428),任都察院巡按江西监察御史,平反了大批冤案错案,严惩了一些仗势欺人,鱼肉乡里的不法官吏。五年,调任兵部右侍郎,奉旨巡抚山西、河南等地,历时19年,勤政爱民,始终如一,奔波在太行山区和黄河两岸,对境内的情况了如指掌,故深受内阁大学士杨荣、杨溥、杨士奇的赏识与支持。

正统十三年(1448)又升任兵部左侍郎,协理军务。次年六月,英宗在宦官王振挟持下,对瓦刺部落的侵扰轻举妄动,率兵亲征。“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刺也先一步大举南侵,京城处于危急状态。留京监国的郧王朱祁钰急召朝臣共议对策。翰林院侍讲徐珵等提出迁都,于谦极力反对,并面斥徐珵:“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南渡事乎!”于谦的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的支持,皇太后便把守卫京师的重任交给于谦,他率兵22万,精心部署,列阵九门,誓死抗敌,并扶郧王即位,号代宗,追英宗为太上皇,以定民心。经过五天激战,击退了瓦剌部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加封少保。

景泰元年(1450),英宗回到北京,皇位争夺趋于激化。八年一月十七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际,纠集旧臣冲进东华门,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礼,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把于谦等大臣投入牢狱,不久,被处死。在抄家时,人们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于谦遗体为都督同知陈逵收殓,次年归葬杭州西湖三台山。

成化元年(1465),宪宗即位,为于谦平反冤狱,恢复官位名誉,改北京故居为“节忠祠”,杭州故居为“怜忠祠”。

孝宗弘治二年(1489),追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并赐建“旌功祠”,以彰其功。此后,万历、嘉靖及清顺治、乾隆间,曾多次修缮于谦祠墓。于谦墓墓祠合一,祠堂前殿有“百世一人”的匾额,高度评价他一生功绩。

嘉庆二十五年(1820)六月,时任杭嘉湖道的林则徐曾亲撰《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

“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1981年修复。故居“怜忠祠”也于1989年整修。

2006年,于谦墓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于谦故居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祠堂巷,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上城政协    作者:上城史志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