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大中小学陆续开学,2025年暑期旅游季落下帷幕,萧山区戴山镇佛山村村民吴大爷终于清闲了一些。“每逢节假日,我们这儿就都是来旅游的人。”他一边端着茶水招呼客人,一边笑着说,“农村老房子这么俏,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沉睡”农房摇身一变,成为有温度、有收益的精品客房,得益于杭州一系列改造举措推动农房品质持续提升。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农房宜居性与活化利用为核心,因地制宜开展农房微改精提和危旧房拆改整治等工作,把农村闲置农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来盘活利用,让更多农村的‘好房子’变成群众致富的‘钱袋子’、集体增收的‘黄金屋’、美镇强村的‘新引擎’。”市建委城乡建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完善乡村建设法规制度、积极推广农房通用图集、培养乡村建设工匠队伍等举措,不断提升农房品质及利用效率,为乡村产业、民宿经济等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品质“好房子” 蝶变成为增收“黄金屋”
佛山村位于萧山区西南部,是革命烈士钟阿马的故乡,山水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但过去一直被视为萧山的“后进生”。近年来,当地成立“强村公司”,联合周边6个村组建“佛山共富联合体”,集中盘活资源、统一规划布局,并引入竹溪行旅、郊野运动公园、云石峡谷漂流、云石滑翔伞等项目,游客越来越多,村子也更热闹了。
如何承接这波“流量”,让“过路客”变“过夜客”?佛山村对村内农房进行统一修葺,既保留了乡村原有质朴风貌,又提升了舒适的住宿条件,大量新民居转成了精品民宿。宽敞明亮的客房、清爽宜人的院落,让不少游客成了“回头客”。
佛山村党总支书记钟少文算了一笔账:“如今,村民靠出租农房和销售农产品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70万元以上。”
像这样以高水平农房改造提升为支点撬动富农强村的案例,在杭州乡村比比皆是——
富阳区以设计改变乡村,引入高端设计团队,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带图审批、带图验收”16字方针,打破陈列式农居点布局,精心打造浙派、杭派特色民居村落;同时全面摸排农村闲置土地和农房资源,精准识别年用电量50度以下的农房,引入或组建多种模式强村公司,让“资源变资产”。
作为全省农房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服务集成应用试点、全省深化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综合试点的“双唯一”区县,临安区迭代升级农民建房“一件事”改革,聚焦审批提速、管理提效、服务提质,精细化构建全流程农房建设管理体系;同时不断提升建房绩效,2024年全区盘活闲置房屋及宅基地120宗,助力农户增收287.74万元,为村集体增收338.13万元。
唤醒“沉睡资源” 实现“屋”尽其用
在杭州乡村,农房已不仅是群众的居所、山水中的风景,更是驱动振兴的“动力引擎”。一直以来,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频出“创新招”,打出“组合拳”,千方百计唤醒沉睡的农房资源,推动“屋”尽其用——
余杭区中泰街道跳头文艺集镇统一流转66幢民房和3家厂房,实施外立面改造与功能提升,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转型成为集创作、展示、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文艺集聚区,引入文创、科技、电商等商家80余家,有效激活农村资产,推动城乡融合与产业发展。
临平区塘栖村创新盘活征迁未拆农房,通过“统一租赁、整体改造、专业运营”模式,打造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带动环湖休闲产业带,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达上万人次,单日运营收入最高达4万元。
钱塘区以“农房租”改革破题,通过“政府引导、国企参与、金融支撑、市场运作”的运转机制,打造“钱塘巢·共富农房租”数字化应用,撬动4.3万间闲置农房上线,让闲置农居房像商品房一样入市,打造多方共赢的共同富裕钱塘新样本。
桐庐县分水镇后岩村通过修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发展成为集登山、垂钓、观光、采摘、餐饮、住宿及商务接待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家乐休闲度假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超100万元。
淳安县下姜村依托红色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开设党员教育培训基地,通过“集体共推+农户自引+入股联营”等模式,累计盘活农房54宗、增收320万元。
建德乌石村与杭州一家农业开发公司结对共建,成立“盛销乡村墅集共富工坊”,将当地村民闲置房屋以租赁流转产权的方式进行开发,在保留古建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统一设计、统一运营,每年为村里增收30万元,实现12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将持续以农房建设为抓手,统筹乡村风貌、地域特色与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市建委城乡建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努力让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发展红利,让新时代的杭州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