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通过包容创新塑造未来发展之路?若将教育和产业结合起来,有哪些主要优势,又面临哪些挑战?昨天上午,第七届中美友城大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举行。本届大会以“更紧密的合作 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共吸引来自美国28个州的36个郡市的180余位各界人士与中方26个省区市代表共同出席,是近年来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的中美地方交流活动。
当天,围绕教育、创新、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与会代表走到台前进行深入探讨和经验交流,在上午的一个平行论坛,以“教育交流”为主题,中美两国的十二位重要嘉宾,分两组进行深度对话,分享各自的实践与思考。
美国腹地中国协会副主席董云裳率先在现场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百万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相较这个数量,在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却少得多。
为了能够让更多美国学生了解中国,美国中西部中国协会(USHCA)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组织带领美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年轻从业者和大学领导走进河南、北京等地进行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这之前,许多人从未离开过美国,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他们学到了文化和农业知识,还有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董云裳说,这些年轻人将带着启发、拓宽的视野和重新焕发的联系感和使命感回到家乡。
会议现场,有一个话题引发在场人士的讨论:该如何设计项目,让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也能参与中美交流?
温州市副市长陈宽发言前分享了两个小故事:一百多年前,从温州的农村走出了两位留学生——苏步青和姜立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踏上远洋的路途,并在学成后穷尽所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以温州肯恩大学为例,我们还整合了省市的奖学金资源,专门设立了海外学习奖学金,同时,与应届毕业生的升学奖学金联动起来,构建起一个多元的资助体系,减轻家庭经济有限的学生的负担。”
在另一个平行论坛会场,围绕“城市创新发展”这一主题,讨论同样激烈。
在面对城市更新和老区改造问题时,怎么去平衡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功能的提升?围绕体检、治疗、可持续发展三个关键词,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靳芳一语道破其中关卡,“给城市做一个全方位的体检,开出诊断‘处方’对症下药,比如,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把一些闲置用地、城市的边角用地来实现它的生态功能。让城市能够清晰地回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中,同时也能够自信地拥抱现代化带来的生活便利。”
大会还发布了《杭州共识》,呼吁中美各界有识人士在面临各种困难挑战的时期,更加积极支持、投身友好城市合作,推动双方在人文、教育、青少年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共同为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