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市政协“接轨上海”课题组赴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学习考察
发布时间:2010-10-26   
2003-5-14

3月3日至7日,市政协“接轨上海”课题组在马时雍、鲍世甲副主席的带领下,到江苏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学习考察,了解四城市接轨上海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及如何发挥优势和特色的情况。在考察中,这四个城市在接轨上海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破题早、接轨意识强、发展思路清晰、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是他们的显著特色,许多做法值得杭州借鉴。
一、各地结合实际提出了接轨上海的新思路
跨入新世纪后,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互动合作势头明显增强。上海明确把建设长三角大都市圈作为基本发展战略,着力推进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市根据各地实际提出了接轨上海的新思路。南通市提出“准确定位、全面接轨;长期规划、梯次推进;积极依托、主动服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无锡市提出要主动接受上海这个“龙头”的辐射和带动,以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创新为动力,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惠双赢的目标。南京市提出建设宁、镇、扬都市圈,呼应上海发展的思路。常州市提出要使常州成为上海经济圈的一分子,可补充、可配套、可服务,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全方位与上海接轨
苏南、苏中的一些城市与上海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上与上海的联合与协作有着深厚的基础。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加快的大背景下,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市更是加快了与上海的接轨步伐,他们提出要在产业、生产要素、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政策等方面全面与上海接轨。在基础设施对接上,南通市十分重视苏通大桥等快速通道的建设,缩短与上海的时空距离。无锡提出要把江阴港的开发纳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升江阴港的档次;要争取筹建中的上海至昆山的轻轨向无锡延伸。在产业对接上,除了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外,无锡、常州还提出要有针对性地疏导大型企业集团的营销总部、研发中心向上海迁移。在政策对接上,各地都认为要减小与上海的政策落差,在户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加快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一些限制性、歧视性的政策;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人才引进、技术开发等方面制定与上海无差异的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三、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
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市从接轨上海中谋求发展。他们认为做好接轨上海的文章,关键是要根据上海的产业等布局情况,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南京市有区域大交通的优势,他们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和车辆制造作为三大支柱产业;南通市有良好的江海资源优势及良好造船生产基础(60万吨生产能力),重点加快沿江、沿海港口的建设,发展造船工业。常州市除了在产业(如车辆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注意差别化发展外,还十分重视教育上的差别化发展,办起了6所职业技术学院,为现代化的制造基地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

四、从三个层面推进接轨上海
接轨上海不能等、靠、要,这是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市的一条经验。他们从三个层面着力推进接轨工作:一是政府推动,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南京市在1985年就成为“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的牵头城市,并参与了旅游、金融、交通、信息、科技等9个专题的研究。无锡有重点地组织对上海的招商活动,积极争取接纳上海的扩散转移项目。南通市聘请上海市高层人士和知名专家为接轨上海的顾问。常州市则加强与上海市外办联系,通过外国使领馆与跨国公司进行对接。二是中介组织推动。通过行业协会、商会搭建接轨的平台。三是企业推动。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如港口、电厂)、产品的共建和开发,使企业成为接轨上海主体。
(经科委办公室)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