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怨无悔 塑造一流——记杭城最具时代风采十大男教师之一赵绍谦
发布时间:2010-10-26   
冉木

今年的教师节,对年近75岁、从教50年的市政协教育界老委员赵绍谦来说,跟往年有些不一般。因为在退休后还能获“杭城最具时代风采十大男教师”的桂冠,意义自然非比寻常。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赵老无愧于这一荣誉,为一所民办学校的十年操劳经历,为教育工作执着追求、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敬业奉献的可贵精神,在钟爱的事业里绘就了一幅绚丽的“夕阳红”。
赵绍谦是四届和五届的市政协委员。1992年市政协换届后,他因年龄关系,不再担任市政协委员,转而成为市政协之友联谊会的会员。那年下半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他同教育界部分新老委员倡议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创办一所民办学校,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新路子。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因为他在教育事业上有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的精神和经历,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就把具体筹办学校的重任交给了赵绍谦。他受命之时,除市教委一张批文和向市政协之友联谊会所借的1000元人民币作为筹办费外,一无所有。然而,正是凭着他那忠诚教育事业的痴心和再次创业的决心,经过半年多的筹办,在市政协教育界新老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由教育界前辈、原市政协副主席张学理任校长,他本人任常务副校长的杭州市第一所全日制民办学校——育华学校,于1993年夏季正式招生。
考虑到育华学校是市政协领导的、联谊会创办的,校方决定,办学时一定要强调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因此,张学理和赵绍谦等提出了“低收费、高质量,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办学新思路,并根据育华创办之初一无资金、二无校舍的实际,采取借窝孵蛋的办法,走一条先打牌子、再造校舍、艰苦创业的办学路子。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思路和模式使育华在杭州市站稳了脚跟。
赵绍谦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到,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在于有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有一支敬业的教师队伍。而依据学校办学初期的现状,教师基本上还只能从退休教师中聘请。这样,赵绍谦在校长张学理的支持下,以“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精神,一次次登门拜访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且在教育界有相当资望的教师,请他们加盟教育改革试验。许多教育界的同仁为赵绍谦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所感动。他们不去条件好、酬劳高的学校任教,而甘愿到条件差、酬劳低的育华学校共同艰苦创业。当时就聘请了40余位高素质的教师,其中80%是高级教师,60%是原来学校的教学骨干。为了育华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办学的第二年,张学理和赵绍谦就把校长的位置真诚地让给了比自己年轻、且有治校经验的省级特级教师蒋思贤,而他们则分别改任育华的理事会理事长和常务副理事长兼党支部书记。育华就是由这样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团结奋斗、辛勤耕耘着。几分汗水,几分收获。在我市的教育战线上,他们的成就受到了众多的瞩目。育华学校创办十年,全校学生的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在全市初级中学中名列前茅,七届初中毕业生几乎全部考入各类高一级学校,其中上重点高中的人数达60~89%。他们的敬业精神,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家长的钦佩、社会的赞誉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好评。
创办育华学校,探索教育体制改革新路,赵绍谦同志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分三步走的远大目标,这就是前三年打基础,后三年求发展,再三年上规模。十年艰苦办学,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他原定的目标终于在今年得以圆满实现——一座由关心教育事业、热忱回报社会的浙江绿城集团投资近1.6亿元、占地250亩、设计新颖、配置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已在杭城西部的蒋村拔地而起。至此,赵绍谦等育华学校创立者所立下的“拥一流设施、聘一流教师、创一流质量”的宏愿正在变为现实。当赵老在年逾古稀之时还能喜闻自己被冠以“最具时代风采”这一称号时,其中的滋味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了。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