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日)
国家安排了4万亿资金,杭州也安排了2000亿来促投资,但怎样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促投资的过程中,杭州要把握好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先人一步’,讲的是速度,该上的项目还是要上;另一句是‘高人一筹’,是求质量,所上的项目要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生态环保、民生改善。”
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单位组成的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上周来杭,专访了杭州四套班子领导。
新华社记者关注的是杭州2000亿促投资,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用“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八个字概括了杭州的理念。
能不能介绍一下杭州在发挥政协优势方面的做法?人民日报记者发问。
“民生和民主是一对孪生兄弟,要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发扬民主,现在,我们正积极探索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人民政协能反映各界人士心声,在民主促民生中,能发挥很大作用。”王书记说。
人民政协报记者的问题是:杭州作为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杭州是三无城市:无地矿、无港口、无政策资源。但我们认识到,我们最大的优势是环境。”
王书记介绍了新世纪以来,杭州通过一系列工程,为环保做出的努力:
已实施8年,投资100多亿的西湖综保工程,现在30万立方米的西湖水,通过钱江水的沉淀、过滤,一个月就能换一次,早就告别了劣五类,和自来水的唯一差别,就是省去了消毒这道工序;
比如西溪,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湿地是城市之肾、森林是城市之肺,湿地植被吸收二氧化碳是森林的3至5倍。
原来西溪这块地是用来房地产开发的,价值达上千亿;为保护生态,杭州从开发商手中收回土地,投资了100多个亿,建成了西溪湿地公园;
还有曾被称为“龙须沟”的运河,以前坐船从苏州到杭州,闻到臭味,就知道杭州到了,现在,杭州的目标是把运河打造成杭州的“塞纳河”。
“环境好了,最终将反映在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期望寿命上;同时,好的环境会吸引更多人才来建设我们的城市,促进发展。”王国平说。(来源: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