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央媒体采访团杭州行
发布时间:2010-10-26   
为了这一脉悠悠碧水
——杭州市政协组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记事
(2008年12月12日)
“杭州无地矿,无港口,生态环境是杭州最大的战略资源,所以,西湖、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及相关河道的一系列保护开发工程,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近日,在西子湖畔,面对全国政协办公厅组织的中央媒体采访团,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如是说。
在历史上,形成于隋唐时期的西湖和京杭大运河,是杭州得以兴盛繁荣的重要原因。千百年来,杭州倚水而居、因水而兴,直到今天,这些湖泊河道依然是当地老百姓的宝贵财富。按王国平的话说,实施一系列保护开发工程,“事关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全局,是杭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实践,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工程’”。
采访团在杭州进行了为期5天的采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座城市的悠悠碧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流淌着千年沧桑的京杭大运河,还有“人行明镜中”的千岛湖,波光潋滟,美不胜收。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些丰厚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杭州市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几乎每一方水域的保护,都有当地政协的心血。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西湖
“西湖若没有人工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这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名言。史书记载,从唐末到清初,对西湖的疏浚治理从未停歇。2001年,杭州市开始推行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即按照“申遗”目标,以西湖核心景区为重点,对西湖进行全方位保护和整治,杭州市政协一直积极参与,为这一工程作出了贡献。
“这个景点是根据政协的提案修建的。”“这个遗址是某某委员提议恢复的。”当采访团在西湖现场采访时,随行的杭州市政协相关人员时不时这样介绍。“北宋文豪苏轼曾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眉目’,我们爱护西湖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杭州市政协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市政协为西湖保护献计献策的案例数不胜数。在2004年召开的杭州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几位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名为《“西湖西进”要与水环境的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提案。提案从环保、地质、人文等各个角度提出了专业性的建议,比如建议西湖“西进”水域要增加高等水生生物,适度引进沉水、挺水和漂浮植物;还提出“西进”的湖面景观应在总体上具有芦荡——湿地景观特色,并在这样的群落背景下设计观光游览景观……对于这份提案,杭州市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研究讨论,明确要求西湖西进工程建设始终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并将政协的建议认真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西湖之美,美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这里的山水亭阁与历史的牵连太多,文化建设自然成了保护西湖的重中之重。几年前,在西湖南线整治开始规划时,市委书记王国平就把丰富西湖南线景区文化内涵的任务交给了市政协。经过深入调研,市政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中有关文化景观内容的建议》,王国平专门对《建议》作出批示,不久,这些景观建设的意见被采纳并付诸实施。现在,南线已形成“十里环湖景观带”,漫步其间,只见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处处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眼睛,那千岛湖就是淳安县的眼睛。上世纪50年代,为建设新安江(连接黄山与千岛湖的黄金水道)水电站,淹没了杭州市西郊淳安县1000多个自然村,这就是千岛湖的来历。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历新安江时曾赋诗:“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采访团来到淳安县境内的千岛湖畔,亲眼见证了李白诗中描写的晶莹清澈的水色。据当地相关部门介绍,千岛湖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I类,“可以当生活饮用水”。
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淳安县一直把建设“生态县”作为目标,养鱼治水,植树造林,还实施“清洁乡村”工程,淳安县政协则成了这一湖秀水的“捍卫者”,每年关于千岛湖的提案就有几十件。今年政协会议上,县政协委员徐高福提出了实施“千岛湖万顷森林景观改造工程建设”构想,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现在,淳安县正计划通过5年时间,完成15万亩林相改造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美化千岛湖的景观。
运河“水保卫战役”
除了西湖,开凿于隋朝的历代漕运要道——京杭大运河也堪称杭州的“无价之宝”,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曾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仍然是一个“黄金水道”,担当着杭州交通运输的重要角色。然而,建国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崛起,杭州的大运河堤岸坍塌、河水变质,不少人文景观日趋消亡。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整治大运河成为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大工程之一,运河才渐渐开始复苏。
当记者跟随采访团坐船于运河之上时,但见河水盈盈,两岸花木葱绿,时不时有装满煤炭等物资的货船从身边驶过,隐约有几分当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的风采。很难想象,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两岸的民居及工厂不断往河里排污,使杭州段的运河黑如墨水。“那时从苏州坐船到杭州,都不需要用眼看的,只要一闻到臭味,就知道到杭州了。”当地市政协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世纪80年代,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协商通过《关于运河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提出要提高保护运河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快运河水系污染综合防治等7条建议。《报告》引起了全国政协的关注,当年,国家将治理运河污染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市有关部门开始重视治理工作,并拨出水改专款,用于改善运河两岸群众饮水。市政协的运河“水保卫战役”一炮打响,群众称赞“办了一件为民兴利、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如果翻阅一下杭州市政协近20年来的提案和社情民意资料,会发现大量关于改善运河水质、保护文化遗产的建议。在余杭塘栖古镇,有一座国宝级古桥叫广济桥。它初建于唐,是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拆掉广济桥的呼声渐高,上世纪90年代,一次运河发生严重“肠梗阻”,大大小小横七竖八的船只堵在一起,把运河塞得整整5天水泄不通。苍老的广济桥有些部位被撞碎,有政协委员为此奔走疾呼,多次递交提案,在委员和政协组织的多方努力下,2004年,有关部门终于达成共识:封航道,过往船只改走新航道,还广济桥平静安宁的生存空间,这座古老的拱桥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为运河保护立下汗马功劳的还有运河所在的各区政协。2000年,拱墅区政协建议开发旅游功能,组织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等,得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现在,拱墅区拥有了卖鱼桥码头、富义仓“天下粮仓”等众多人文景观,“运河文化”已形成品牌。(来源:人民政协报)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