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构建快速通道系统 疏解市区交通拥堵
发布时间:2010-10-26   
市政协城建和人资环委员会 赵洁生

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千米扩展到3068平方千米,人口、车辆急剧增长,根据市委、市政府“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战略规划,第一、二、三产业正发生着结构性、功能性的变化。发展空间的基础和载体首先依赖于道路交通,城市物流、人流也必须依赖于道路交通来加快流速,而城市道路交通中快速通道是疏解拥堵、沟通内外的根本途径。
城市快速通道系统,一般指快速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车和轨道交通)和快速的道路系统(主要指市区内部及绕城的高等级道路系统)。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便捷性,一般时速要求在80公里/小时以上,不设红绿灯,平行交叉,点到点可以无阻碍行驶;二是枢纽性,一般都和城际间高速公路、市区主要干道以及轻轨、地铁相衔接,具有交通中转、枢纽的功能;三是系统性,即必须是网状型态、环环相扣、环线相连,形成一个快速的内外沟通系统。
我市在快速通道系统建设上,已经有所启动,建成了目前全国最长的绕城公路,中河路高架快速道路大部分建成通车,沟通了城区南北交通。随着南端正在兴建的钱江四桥和江南沟通及北端和绕城公路的接轨,以及地铁规划的基本完成,为我市大都市交通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但客观地分析我市快速道路现状,尚有不少缺陷,表现在市中心道路发展缓慢,难以与外环相衔接;西湖的“拦路虎”和快速道路的不成网,难以形成内环;中河路高架缺乏连接东西的高架,难以发挥枢纽作用等。因此,我市应尽快构建城市快速通道系统,疏解市区交通拥堵。
完善规划,成网连线。在城市空间大面积扩容的前提下,适时调整全市尤其是市中心的路网结构规划是必要的。但快速通道系统的规划必须明确线型、明确走向、明确功能、明确工期。在外环之内究竟哪几条道路为快速通道,如何形成网络,如何解决环—环、环—线、环—点的联系,如何解决战略对局部工程的指导作用,如何加强快速通道的功能联系、衔接,以真正体现快速、枢纽、成网,达到环环相衔,出入自如。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考虑,妥善解决。
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建设,尽快形成效益。根据调整的规划,在交通大会战成果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有关线路、路网,确定目标后突出重点,一切道路建设要优先服从确保快速通道系统的建设。只有快速通道系统的尽早建成,才能彻底疏解交通的拥堵。像上海两年时间建成33公里的内环快速通道,再花两年时间建成南北、东西快速通道,真正形成“申”字型交通网络,而且还直接沟通浦东,大大提高了东扩的速度。有一位专家曾将上海和扩区后的杭州做过形象的类比:黄浦江将上海分成浦东、浦西,苏州河穿城而过,老城区在黄浦江的西侧。杭州钱塘江、大运河和老城区也恰好居于相同的位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这个意义上,杭州要实现“钱塘江时代”,在快速交通方面不妨借鉴上海的一些成功做法。
加紧研究制定沿湖、穿湖的快速通道。西湖边要建商业街,延安路是一般的城市干道,研究快速通道和沿湖的联系(除了西湖大道以外,解放路、庆春路、凤起路、南山路因商业街性质,进入西湖相对要慢一些),包括穿过湖底加强北山路、南山路的联系,是加强完善快速通道系统的重要一环。因为沿江、跨江有一定的腹地和空间,况且江边也不受建筑高度的限制,相对容易布置快速通道,而沿湖的特殊性是我们的必解之题。
根据城市性质,科学设置快速通道的容量。杭州的城市定位是著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随着杭州休闲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名胜旅游的不断推出,上海经济圈、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游客将大大增加。因此,我市除了和上海、南京、福建、宁波等地的快速通道相连外,还要为更快捷的交通工具(诸如磁悬浮、汽垫快艇、直升机等)提供相应的衔接港位和发展空间,使新的高科技设施在今后的都市发展中有较好的预留空间和发展余地,从而真正打响“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