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寻访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中的政协身影
发布时间:2010-10-26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聚焦市政协工作
(2008年12月4日)
每个生活在杭州的人,都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近日,由全国政协办公厅组织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和中国政协杂志等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也对这些变化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从西湖到运河,从社区到乡村,他们寻访的是一个“身影”——在这座“生活品质之城”中,时时为民生建言、为发展谋略的人民政协的身影。
创新的“拿手菜”,叫好又叫座
2007年换届以来,一年多时间,新一届杭州市政协有哪些新举措、新成效?对于并非第一次来杭的记者来说,这无疑是此行最想了解的问题。
“在重点提案的办理上,我们实行了政府领导领办、政协领导督办的制度,并在媒体上公布领办、督办领导的名单,让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在采访首日举行的座谈会上,提案工作被作为我市政协第一道“拿手菜”推出。
让市民走进政协全会的会场;建立民主议政会制度,围绕党政关心、百姓关心的议题开展民主议政,种种创新的做法吸引了“老记”们的注意。除了以市政协层面组织创新之外,政协委员黄炳元的委员工作室也让人眼前一亮。
市民参加“两会”能参与小组讨论吗?民主议政会和专题协商会有什么区别?委员工作室的经费哪里来?“老记”们的问题接踵而来。在工作、机制创新举措的背后,是政协工作思考理论的创新,体现了“围绕主题、履行职能、服务大局”的工作方向,体现了“关注民生、履职为民”的理念。
为民生建言,不遗余力令人赞
中央新闻采访团“寻访之旅”的第一站,是杭州百姓生活的最小单元——社区。
在水一方社区,每个工作人员都在有条不紊地处理着自己的工作。而原本让他们头疼的居民盖章问题,在马丽华等七名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关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要求社区证明盖章行为的建议》呼吁下,已经得到改善。
“社区里的图章,这个事情看起来很小,但体现的是杭州市政协委员不遗余力建言的精神,体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重视委员提案的办理。”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的记者们感叹地说。这是记者们看到的,而在杭州市政协为民生建言的历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老记们正迫不及待地想去挖掘。
盈盈一水间,为西湖运河综保献策
杭州的发展,离不开 “水”——西湖和运河。关于人民政协与西湖运河综合保护最近的记忆,记者们都提到了今年初夏,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跟踪调研暨“西湖申遗”调研座谈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省、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共同为西湖、大运河的保护申遗“破题”。
而让记者们惊讶的是,在杭州本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几乎每届政协的每次会议都有政协委员对西湖的保护和建议提出相关提案,尤其是这两年更多,从西湖、运河综保工程的决策,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从设计方案的论证,到工程质量的把握,市政协和广大委员都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从西湖综保到运河综保,再到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处处都凝结着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心血。惊喜、赞叹、感动……5天的采访,“收获很大”、“不虚此行”来自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老记们的感受,或许便是对杭州市政协工作的最真实的评价。(来源:杭州日报)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