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
"推进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更新理念,探索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在2月16日召开的杭州市政协全会上,教育界委员将议论重点聚焦在寻求教育发展新模式上。委员们除了持续关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外,还将关注重点扩展到职业教育发展出路和学前教育资源整合等问题上。
童锦波委员发现,尽管近年来政府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空前加强,但积重难返的办学模式带来的职业教育瓶颈仍未改变,"一是专业不对口,职业学校的技术和设备配置跟不上企业的更新速度,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学生的就业不稳定,大量学生在就业伊始就被企业以经济危机为由退回。"师资薄弱、设备落后、实训经验匮乏,针对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三大困境,委员们提出"最尖端的设备都在企业,拥有先进技能的人才也都在企业第一线,职业教育应当与企业紧密结合,目前的培养模式还需不断创新。"
孙树荣委员则提出,应当高度重视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学前教育。他以自己所在的余杭区为例,该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逐年递增,公办教育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年龄太小不能进幼儿园的孩子得不到合理安置,这导致了一大批无证托儿所应运而生。"民办托儿所存在有一定合理性,它们数量多、收费合理,减缓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后顾之忧,但也存在安全、卫生等诸多隐患。"孙树荣建议将城乡接合部的"家庭办园"纳入政府的规范引导下,不应一味取缔,要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在规范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并制订基本的规范标准,坚持"公办"和"民办"两条腿走路。
讨论会上,委员们寄希望于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和统筹各级教育资源,来寻求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杭州市副市长陈小平针对委员们的建议,提出今后要做好"三统筹"工作:统筹各级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公民办校。"应跳出教育看教育,全面审视当前教育现状,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改革。"陈小平说。(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