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杭州留下街道遐龄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4岁的王阿姨通过语音指令,指挥智能机器人“荟宝”成功抓取所需物品,生动展现了当下智能养老的应用场景。
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推动一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走进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试点期为2025年至2027年。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将走进银发生活,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
据遐龄交互品牌部经理吕海燕透露,除了对“荟宝”的功能升级,公司还将推出1.5米高的人形机器人“柔擎”和便携机器人“柿宝”,这两款机器人的研发重点会放在情感陪伴功能上。
随着机器人的不断创新升级,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养老机器人?笔者认为,机器人的核心应该聚焦功能性迭代,做情感补充的“帮手”,不能让技术依赖冲淡了养老中的责任与温情。
养老机器人的价值,首先应当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上,这是其研发的根本目的。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而言,能精准抓取物品、辅助起身的机械臂,比会说几句安慰话更实用;对独居老人而言,具备实时监测血压并自动报警的健康功能,比单纯的聊天互动更关键。譬如拱墅区社区食堂的机器人“大厨”广受欢迎,是因为3分钟就能炒出热菜,而且已经能烧上百道菜;西湖区古南社区的金秋养老家园,机器狗“小西”可以每天帮忙给老人送饭、送药……这些案例,说明当前机器人研发最该突破的,是抓得准、用得稳的功能性服务。
不可否认,随着当前社会老龄化加剧,家庭照护压力增大、社区服务资源有限,养老机器人在一部分场景的情感陪伴上可发挥作用,像滨江区缤纷康养中心的下棋机器人会陪老人下棋。但机器人能模仿语言,却复刻不了人类情感中的“共情力”,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陪伴。
未来,养老机器人或许会成为养老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过度依赖养老机器人,可能会弱化家庭与社区在养老中的核心作用,甚至让“技术尽孝”“机器养老”成为人类逃避责任的借口。养老从来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充满温暖的互动——是子女周末回家陪伴老人的闲聊,是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的热心。这些细微的情感链接,构成了养老的精神内核。如果任由机器人“挤占”这些情感互动的空间,最终可能会让养老失去应有的温度。
当然,强调机器人应扮演“补位”角色,并非否定其价值,而是为了更精准地明确其定位。未来的养老机器人,应该朝着更实用、更贴心的方向迭代,成为家庭情感沟通的“桥梁”——机器人负责解决生活刚需,家庭与社区承担情感关怀,让技术服务于人的需求。
养老的本质,是让老人感受到被爱、被需要。当机器人越来越聪明时,我们更应该守护住养老的初心:不指望机器替代子女的陪伴,不依赖技术填补社区的温暖,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