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过百年奋斗,高水平全面小康成色十足
100年前的杭州,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整体贫困和贫富分化并存。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大部分工厂减产,许多企业倒闭歇业,失业人员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市场物价飞涨,同时,封建土地制度下,占3.3%的地主占有17.4%的土地,人均占有面积是贫雇农的20.9倍,穷苦百姓温饱不足,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均期望寿命仅35岁左右。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大力稳定物价,改善生活必需品供应,教育、卫生等各种社会事业恢复发展,逐步消灭了天花、血吸虫等传染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财力的增强,杭州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高质量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
经过百年奋斗,杭州经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居民生活安定美好,社会事业成效斐然,连续14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被授予全国唯一“幸福示范标杆城市”,从温饱不足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
——居民收入大幅增长。1978-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8元提升至68666元,年均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2元提升至38700元,年均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3%。城乡居民人均住户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41元提升至2020年的12.0万元,财富水平大幅跃升。
——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301元提升至2020年的4191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287元提升至2020年的25664元。消费从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品向品质类、智能类、享受类转变,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用电器等智能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出国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热点,私人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分别拥有65.3辆和56.9辆,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85年的52%、54.2%降至2020年的25.6%、27.7%。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1949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仅14.4万人,其中,高等院校4所,在校学生3112名,市民中文盲率较高。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普及率、均衡化和优质化水平大幅提升,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化,经历四校合并成立新浙大等大手笔,高质量发展美好教育。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9.15%,初中毕业生升各类高中比例99.76%。拥有普通高校40所,在校学生55.1万人,比1949年增长176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04%。
——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职工到城乡居民,从单位福利到统筹互济,从不完善到较完善,各类社保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国内居领先地位。2020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2.6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1.5万人,比2000年增长5.1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78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713.5万人,比2002年增长4.2倍;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3.5万人,比2000年增长4.4倍。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2020年末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88万人。高标准开展扶贫脱贫,家庭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全市就业总量从1986年的34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46.3万人,扩大1.14倍,有序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比重达到92.1%(2019年),比1986年提高38.4个百分点。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工资收入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全社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0817元,其中,非私营及规模以上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01069元,比2004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0.7%。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