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过百年奋斗,天堂明珠独具魅力
100年前的杭州,城市建设尚未拉开序幕。1927年杭州正式建市,至抗战前,邮政、电力取得一定发展,但自来水、电信、交通事业发展缓慢,公用事业总体仍相当有限。抗日战争爆发后,刚刚萌芽的城市建设又遭到损毁。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全方位城市建设逐步推进。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新世纪以来,杭州树立“环境立市”“生态立市”理念,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推进背街小巷改造、清洁直运、“四边三化”、“三五共治”等专项行动。
经过百年奋斗,杭州现代化大都市的各项功能日臻完善,宜居环境极大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入选“全球十大美丽城市”,现代化智治体系快速推进,独具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正在崛起:
——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1913年,杭州拆除旗营、城墙,结束了西湖与杭州城区被城墙分割的历史,被称为“把西湖搬进城”。2018年,杭州正式出台《杭州拥江发展行动规划》,以钱塘江为主轴的市域统筹发展格局形成,杭州从“西湖时代”正式迈向“钱塘江时代”,使城市的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2020年,杭州市区面积达8289平方公里,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扩大31.9倍。
——从美丽西湖迈向美丽全域。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首要的是扮靓西湖。但20世纪70年代,城市面貌仍未全面改善,被美国总统尼克松称为“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至90年代,杭州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果,1994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是当时全国获此殊荣的五个城市之一,2017年成为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85%,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1.3%;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城市污水处理率97.1%,宜居环境全方位改善。
——从近代城市雏形迈向现代国际都市。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城市公共设施十分落后,公路里程仅766.2公里,且路况较差,市区沥青路32.68公里,水泥路0.1公里;仅有1家自来水厂,设计日供水量5000吨;发电装机容量2万多千瓦时。经过持续大规模投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杭州逐步形成了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立体大交通网络全面发展、通达国内外,客运量从1978年的2878万人次增至2020年的12183万人次,货运量从1706万吨增至41944万吨。其中,航空客运量从3万人次增至1414万人次,货运量从近乎于0增至46万吨。公路网络日趋完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各区、县(市)全覆盖。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达到306公里。自来水100%全覆盖,全社会气化率达到100%,用电量比1949年增长3320倍。电信技术水平提速换挡,从固定电话普及,到手机、互联网宽带普及再到移动互联网普及,手机网络进入5G时代。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