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过百年奋斗,创新活力之城特色彰显
100年前的杭州,近代科技基本无从谈起。全市科研人员和机构严重短缺,工厂设备原始简陋,只有机器零部件加工和修配业,没有机器制造业。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我国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杭州农技站、农业科普小组陆续成立,工业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增产节约竞赛,为科学技术建设打下一定基础。1956年我国科技史上首个中长期规划制定,杭州群众掀起“向科学文化进军”高潮,科学普及大范围推进,但科学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审时度势加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状况,1988年首次提出“科技兴市”战略,进入新世纪后大力实施创业创新、引才引智计划,不断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科创高端要素,持续把“双创”引向深入。
经过百年奋斗,杭州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创新活力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创新投入大幅增加。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3.5%左右,比2000年第一次R&D资源清查时提高2.52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已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144.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比重比1985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创新生态显著改善。积极构建“雨林式”创业创新生态,2020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7748家,比2010年增加5769家,拥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576家。深入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城市建设,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拥有国家级企业孵化器41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拥有独角兽企业37家,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城市首位,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分别为14.4万件、9.2万件,比1999年增长92.7倍和89.9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位居省会城市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30件,比2011年增长9.1倍。技术交易更为活跃,2020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20.3亿元,比2011年增长10.6倍,年均增长31.4%,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加高效。
——市场创业活力激发。2020年,全市平均每天诞生市场主体650户,年末市场主体140.3万户,其中企业73.9万户。年末私营企业67.8万户,个体工商户65.9万户,合计占市场主体的95.3%,分别比2000年增长20.5倍和2.9倍,年均增长16.6%和7.0%。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