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长率上看,2023年与十年前相比,增长最快的是11-20岁人群,为1756.9%,其次是21-30岁人群,为751.3%。
从社会角色看,就诊患者中,除不便分类的职业,在职职员的失眠比例最高,为46.6%,其次为退(离)休人员,为32.7%,第三为学生,为9.4%。
“十年前,青少年群体在门诊中很少见,现在却越来越多了。”毛洪京说,这与高强度的学业压力密切相关。“这些学生往往作业写到很晚,晚上入睡困难,早上起不来,在学校没精打采,还出现了胸闷恶心等躯体反应,长此以往,就会焦虑、抑郁,越睡不着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陷入恶性循环。”
上班族同样如此,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紧张的人际关系、沉重的生活压力,也很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大脑皮层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影响了睡眠。
“打工人”出现睡眠问题怎么办?如果指望双休日狠狠补觉来挽救工作日睡不好的状态,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会打乱作息,导致睡眠紊乱,接下来的一周可能睡得越来越差。”毛洪京说。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规律作息才能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
许多人关注睡眠时长,但这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非要说个时间,最好是7小时±30分钟。”毛洪京说,比起时长,更值得关注的是睡眠效率。
健康的睡眠往往是高效的,具体而言,躺在床上15分钟就能睡着,早上可以自然醒来或被闹钟叫醒,白天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就可以继续保持。但如果持续入睡困难、失眠,因为睡眠影响到了工作、学习效率,白天生活质量下降,就很有必要到医院进行评估,看看是否需要干预。
“出现任何睡眠问题,首先要进行科学评估,找出原因,再根据原因对症治疗。”毛洪京表示,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要吃药,事实上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认知行为训练进行干预,关键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