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市民参观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展览时惊异发现,展出的全是雷峰塔上的塔砖,上面模印着文字。有人意外发现,一块砖上刻着两个字,“宣、许”。
宣许、许宣?这可是民间传说《白蛇传》中许仙的名字。
记者了解到,这次“梯旻初志——雷峰塔遗址出土铭文砖”展出的全是雷峰塔的铭文砖,总共600多块。这是2000年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二十多年后,雷峰塔塔砖首次大规模集中展出。
塔砖上的“宣许”是许仙“曾用名”?
杭州西湖摩崖题刻研究者奚珣强在展览现场,对刻有“宣许”的塔砖产生好奇和联想。
“许仙的原型,从奚宣赞到许宣再到许仙,好像《白蛇传》的作者,创作时亲眼见过‘宣许’铭文砖似的。”奚珣强认为,塔砖上的“宣许”,和传说中的许宣,应该只是历史的巧合。
奚宣赞、许宣、许仙,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白蛇传》中许仙的称呼。
奚宣赞作为宋代话本中的“精怪故事原型”,最早见于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收录于明《清平山堂话本》)。
故事以北宋杭州为背景,讲述青年奚宣赞清明游湖,遇白衣美妇(实为白蛇所化)。
许宣之名多见于明代中后期的戏曲及话本,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男主角为许宣,女主角是白娘子,小青是西湖里修炼成精的一尾青鱼,大结局也没有后来的大团圆。
白娘子图许宣“杭州人生得好,又恩情深重”,出钱出力筹备婚礼开药材铺。而许宣知道白娘子是蛇精后,胆战心惊,想起金山寺长老法海禅师说过“倘若那妖怪再来杭州缠你,可来净慈寺内寻我”。许宣去净慈寺未见法海禅师,心灰意冷,正欲跳河,被及时出现的法海喝止。法海施法用钵盂收了小青与白娘子,白娘子“复了原形,变了三尺长一条白蛇,兀自昂头看着许宣”。
法海禅师将钵盂封口,拿到雷峰寺前,“放在地下,令人搬砖运石,砌成一塔。后来许宣化缘,砌成了七层宝塔,千年万载,白蛇和青鱼不能出世”。
许宣出家,拜法海为师,修行数年,一夕坐化。临去世留诗一首: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再后来的传说,许宣成了许仙,雷峰塔崩塌,白娘子重见天日与许仙团圆。目前常见的许仙叫法,是近代传播中的“通俗化名称”,主要源于20世纪戏曲影视的通俗化改编。可考最早使用“许仙”的,见于民国时期的评弹、京剧剧本,如1926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电影《白蛇传》(胡蝶饰白素贞,王献斋饰许仙)。
“宣许”两字的铭文砖,真和《白蛇传》相关?
记者咨询了博物馆策展方一位老师,他认为,这些铭文砖原先所在雷峰塔上的层数,目前已经不确定了。而且雷峰塔倒塌前,古人不一定能在上万块塔砖中,看到这块刻有“宣许”的铭文砖,“或许,这只是历史的巧合”。
雷峰塔倒塌后
塔砖曾被抢购一砖难求
这次展览的主题为何叫“梯旻初志”?策展方解释,梯旻初志取自吴越国王钱俶亲书《华严经跋》,指其最初的愿望是建造可以登天的高塔。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轰然倒塌。当年鲁迅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后来被收入课本,雷峰塔愈加家喻户晓。
雷峰塔是杭州西湖边地标性建筑之一,倒塌那年一度引发全国关注。据保守估计,雷峰塔这座规模宏大的佛塔,用砖量可能不下百万块。有文史学者认为,雷峰塔的倒掉,也与民间盗挖塔砖有关系。
著名近代史研究专家杨天石认为,“传说雷峰塔砖可驱害辟邪,又利生育,故盗者众。久之塔圮矣”。
当时雷峰塔开始渐渐歪斜,民间说法:家中有雷峰塔砖,逢凶化吉、利生贵子,甚至家有学霸金榜题名等。有些人就偷挖雷峰塔砖往家带,终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1:40,雷峰塔坍塌了……
民国时期收藏家周肇祥在《琉璃厂杂记》中写:西湖雷峰塔坍塌……市人争取,几酿命案。每砖初仅售银币一角,后竟贵逾百金。
周肇祥讲述了自己一砖难求的经历——雷峰塔坍塌后,起初砖价十分便宜,但后来价格飙升。原本杭州友人陶在东答应帮他找一块砖,但价格太高了,他便特地写信,叫陶不用帮他找了。陶在东即陶镛(1869—1941),浙江绍兴人,先后在鄞县、定海(今舟山)、杭县(今杭州)等地任职,一贯清廉,政绩卓著。随着雷峰塔砖价一路飙升,周肇祥担心影响陶镛的廉洁形象,就不好意思再要塔砖了。
塔砖铭文破解建造年代悬案
另一块塔砖展品,也引起奚珣强的关注,铭文是“西关”,奚老师分析,据雷峰塔藏经砖经卷的卷首题款可知,雷峰塔初建时曾暂名“西关砖塔”,说明建造过程中的雷峰塔,还没有正式名称,只以所处的位置来命名。
据策展方介绍,雷峰塔的铭文砖,依据铭文的种类,目前统计有160余种铭文。而地名砖,仅有“西关”这一款,数量较少。史载吴越国杭州罗城有十座城门,其西南门叫“西关”。
还有一些塔砖,与民间参与者相关,数量最多,多模印上“乡里+姓名”。如“吴甲俞荣”“沈甲朱福”“周甲金德”“甲头吴朋”等,出现的频率极高。这些频繁出现的“甲”字,很可能指代乡里之下的“保”“甲”等民间自治组织,证明杭州民间力量也参与雷峰塔建造。这些塔砖,不仅是雷峰塔建造的实物见证,也承载着吴越民众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倒塌之前,雷峰塔的建造年代,因史书找不到记载,历来众说纷纭,成为历史悬案。直到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纪年铭文砖后,为揭开这一历史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些塔砖上模印着“辛未”“壬申”“酉”等干支纪年文字。“辛未”为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壬申”为开宝五年(972年),而少量“酉”字砖,实为“癸酉”(开宝六年,973年)的省文。据此考证:雷峰塔始建于开宝五年(972年)前后,直至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建成。
雷峰塔塔砖也揭示了一段吴越国往事。
雷峰塔建造期间,在北宋朝廷统一南方的军事、政治攻势下,吴越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吴越国王钱俶携夫人孙太真北上汴京觐见宋太祖赵匡胤,孙氏获封吴越国王妃。同年岁末,孙氏病逝,北宋朝廷追谥其为皇妃,以表哀荣。
次年,雷峰塔终于落成,钱俶将此塔命名为“皇妃塔”,以此缅怀亡妻孙太真和感恩宋朝皇帝的封妃和谥妃之典。
塔建成后的次年,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宋。
雷峰塔塔砖展览正在孤山路25号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一层展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去参观(周一闭馆)。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