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玉魂国魄 郁郁乎文哉 新年去良渚博物院看西周玉器
发布时间:2023-01-20   每日商报

每日商报讯 不想去景区扎堆?那就去博物馆滋养自己。在良渚博物院临展厅,“玉魂国魄”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正在举办,170余件(组)西周文物带你穿越时空,窥见那个古老悠远的繁华盛世。

新春期间,良渚博物院除大年三十闭馆外,年初一至年初六都开放参观,具体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场)。良渚博物院实行网络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观,可提前通过“良渚古城”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当日,须出示本人预约登记时使用的有效证件原件、本人预约二维码,参观全程请佩戴好口罩。

从乌苏里江畔小南山的粗朴玉玦,到环太湖流域良渚的崇高神人兽面,玉文化在中华大地已至少绵延不绝九千年。漫漫长河中,周公制礼作乐,以礼维系社会有序和谐,玉器发展在西周迎来独具特色的重要节点。

本次展出的重点是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器,其用料讲究、工艺精巧、造型独特、纹饰流畅,充分体现出周“监于二代”“文质彬彬”的时代风貌。展览整体划分为“玉之美”和“礼之玉”两大主题单元。

“玉之美”从玉器的艺术特点出发,具象呈现西周玉器的绚烂色彩、多变造型和华丽纹饰。“礼之玉”从玉器的功能制度出发,分类叙述西周玉礼制度的前代继承、用玉创新和材质延展。

龙翔凤鸣

龙与凤的造型与纹饰,在西周玉器中,非常流行,形成了龙翔凤鸣、彼此争妍的景象。龙与凤的形象,虽然各自均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但将它们合在一起,共同作为玉器、青铜器等艺术品的纹饰题材,却是从西周才开始的。

龙造型的玉器,即玉龙,在商代晚期即已大量出现并流行。商代玉龙,大多为圆玦形卷曲蟠龙,个别呈璜形,但均为单体龙。而玉器上的龙纹,在商代晚期并未盛行。

西周早期玉龙,承袭商代晚期风格,但龙身纹饰弯转圆润,已与刚直方折的商代风格,相去较远,而且还出现了首尾相衔的环形玉龙。西周中期以后,玉龙最流行的式样,是上颚上卷、长舌吐露下卷的“吐舌玉龙”。这种玉龙,除了环、璜形的单体龙外,大多以组合形式出现。

西周玉器上的龙纹,则多见于璜、玦、环等片状玉饰,龙纹式样与商代大相径庭,多以头向相反的组合式双龙纹出现,尾部勾连相交或斜向交叠。

西周玉凤鸟的造型,同样渊源于商代晚期,大多为扁片状,常分出头、翅、尾与爪四部分,头有花冠飘羽,长翅圆转上扬,宽尾下垂分叉,伏爪紧贴胸前,除鸟嘴大多夸张呈钉头形外,其余部位比商代写实。

玉器上的凤鸟纹完全是西周原创的一种崭新纹饰,自西周早期出现,到昭穆时期蔚为盛行,主要见于琮与柄形器、璜、圆形或方形牌饰等扁平片状玉器。其中,柄形器上的凤鸟纹,琢刻得最为完整和华丽。

璜的时代

这次展出了不少西周时期的玉组佩,从二联璜、三联璜、四联璜到五连璜玉组佩一应俱全。

其实璜组佩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良渚文化之前的崧泽文化时期被刘斌先生称为“璜的时代”,非常贴切。当时的玉器种类有钺、璜、镯、环、玦、隧孔珠、管、珠、耳铛、玉纺轮、玉钻芯与各种坠饰,其中玉璜数量最多。除了比较常见的条形璜、桥形璜和半璧形璜,还可见少量出廓璜和锯齿璜,多出土于女性墓葬。

距今5300年,良渚地区出现了以瑶山、北村、官井头为代表的第一批贵族,是良渚文化形成的标志。此时,首次出现了以玉璜与管串、玉璜与圆牌构成的组合配饰。

官井头M64的墓主人便是良渚早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贵族。她的随葬品共55件,其中最值得瞩目的便是从颈部一路延伸至胸腹部的丰富玉器组合,包括玉璜、管串、圆牌和玉玦。

岁末年关之际,良渚博物院因此特意精选了7件展品替换展出。其中便有良渚文化官井头遗址的玉璜组佩,将玉璜组佩的历史溯源到史前时期,和来自西周的“晚辈们”同台亮相,难得一见。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张凡 摄影报道 通讯员 刘安琪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