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地标牵引“城”未来
发布时间:2023-01-19   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讯 用建筑写诗,为文化正名,展大国风貌。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有它引以为豪的标志性建筑。

世界知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一座城的“文化地标”如窗口似星辰,承载过去、指引未来,也是一地“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在杭州,当我们谈到体育,就会指向因亚运备受关注的奥体中心;谈到动漫,必然绕不开白马湖和形似“祥云”的动漫博物馆;谈到文艺,又会想起美院象山校区……

城与人产生联结、相互塑造。故事正在上演。本期,我们请来了3位青年,寻访3处新地标,一起聊聊他们在其中工作生活的感受。

杭州奥体中心建筑群:

匠心点亮“钱塘江时代”

洁白双莲、身段婀娜,流线型花瓣,随光影变幻,如丝绸肌理自然流畅,如钱塘江水大气舒展。它是金属铸就的,但优雅诗意,又充满了东方式的美学追求。

追求背后是大国制造与中国匠心的倾力融合——铝板花瓣采用4种穿孔率,只为模拟真实莲花在自然光下的光影效果;钢结构悬挑端上的可开合旋转屋盖,像镜头快门帘般“推移”“旋转”,经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评定为“世界首创”……

最终,盛世中绽放的“并蒂莲”获得全国钢结构工程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主体育场更拿下了中国工程领域最高奖项“鲁班奖”,做好了承办洲际性、全国性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准备。这无疑是杭州迎亚运最璀璨的手笔之一。

“杭州市民对两朵‘莲花’的喜爱自不必说。其实准确地讲,奥体建筑群包括了萧山和滨江两部分,一面是‘化蝶’双馆、国博中心、城市之门,一面是大小‘莲花’及其配套室外场地,中间以一条七甲河隔开。而奥体板块的对面则是国际会议中心与大剧院组成的‘日月同辉’,两者交相辉映,生成了城市的新面孔。”滨江奥体开发公司总经理王风不久前被派到这里负责场馆设施运维,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主体育场“莲花碗”亮灯时的震撼,“全国座位数超8万的体育场仅有3座,‘大莲花’是其中之一,它也让杭州从此有了国际一流的体育场地。”

办一场赛,识一座城。历经十多年长跑,钱塘江畔,因亚运崛起的杭州奥林匹克中心建筑群,助推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更代表杭州从中国的人间天堂走向世界的中心舞台。

这些别具韵味的亚运场馆,打从一开始就植入了杭州基因——

2008年,面向全球征集评审出的5个备选设计方案亮相浙江展览馆,进行市民投票等环节后,才选出最终设计方案。“原有的黄龙体育馆,随着城市发展已然满足不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家都希望杭州能有一座更好的综合性场馆。”王风说。

以人为本,为民而建,惠民开放。2022年5月起,包括“大小莲花”在内的一大批亚运场馆陆续向市民敞开大门,方便市民健身运动、体验参与亚运,目前已接待群众约18万人次。“除了承接第14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杭州国际网球邀请赛等专业赛事外,我们还与浙江本地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大型活动。平均下来,每月大小‘莲花’能够举办2—3场各类大型活动,利用率还是不错的——更不用说后来的‘市民开放政策’一出了。”王风觉得,杭州此举做到了“还馆于民”、与民共享亚运红利,提前开放还能帮助运营方收集反馈、及时改进场馆服务,更好承接亚运,一举多得值得赞赏。

如今,“大小莲花”旁的最美跑道和沿江公园,随处可见前来晨跑锻炼的市民。杭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筑群,如最初构想的那样,已成为服务市民的开放性可持续公共空间。

沿着开阔江河一览无余,体育场也是城市天际线上的靓丽风景,见证杭州收获别样精彩。

中国动漫博物馆:

“祥云”托举复兴梦

如果说海康、大华、吉利、阿里等高新企业,是杭州的“技术担当”,那么动漫节、文博会等大型文娱盛会就是杭州的“文化名片”。作为拥有中国国际动漫节永久举办权的城市,2021年6月,在连续举办16届动漫节后,全国首家“国字号”动漫主题博物馆于杭州白马湖畔正式开馆,成为集收藏保护、科普研究、展示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文化类公益场馆。

也是在同一年,张姝瑶来到这里,成为展陈活动部的一员。

她从前辈那了解到,动漫馆的筹备建设过程艰辛曲折,几易其稿,才选定了现在的方案。在张姝瑶看来,外形宛若一朵白色“祥云”的这座主题博物馆,仿佛象征着动漫世界的无穷想象力,托举起了国漫复兴的美好愿景。

“说到动漫,大家很容易想到美国迪士尼或者日本的动漫作品。然而,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已经在动画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像《黑猫警长》《九色鹿》《葫芦兄弟》这样的经典作品,更是陪伴了几代人走过了童年。”张姝瑶告诉记者,目前馆内常设4个展厅,展出了包括原画、台本、史料、刊物、模型周边等各类动漫藏品,着重展现中国动漫发展的百年历程——“比如展出的《大闹天宫》拍摄时的赛璐珞原画,生动刻画了孙悟空大闹瑶池的场景,可以说是我国经典动画的缩影,十分珍贵,能勾起一批又一批访客美好的回忆。”

文化影响文化,又在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这也是张姝瑶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

1941年,中国动画事业先驱万氏三兄弟创作出《铁扇公主》,为国人带去抗战的勇气和希望。该动画采用了中国古典绘画和中国山水画风格等,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其中更有诸多细节情节暗讽侵华日军,号召人们站起来共同对抗侵略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942年,日本引进《铁扇公主》,虽然很快被下令禁止放映,但也引起了许多人关注,其中就包括年仅14岁的手冢治虫。手冢治虫从小就对画画极有兴趣,《铁扇公主》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其中东方神话意蕴更是满足了他对于东方冒险故事的想象。他曾坦言:“这就是我想做动画片的原因。”少年手冢在那一刻,下定决心循着孙悟空的金箍所向,朝着一支铅笔绘出的瑰丽世界,勇敢奔行。之后几十年,创作出《铁壁阿童木》《新宝岛》等大量经典漫画作品,也使得手冢治虫成为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漫画家之一。而当年《铁扇公主》暗含的反战要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手冢治虫的诸多作品。

现在,介绍这段跨国佳话的史料图片,就静静留存在博物馆内。多年来,属于国漫的“黄金时代”并未远去,古老的反战心愿与人本思想,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动漫名家。

除了漫画,剪纸、木偶、皮影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今也刮起阵阵中国风,在海外频频“破壁破圈”。步入新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好这些元素,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张姝瑶认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为中国动漫设立专馆,不仅是为了保存、研究、传播国漫文化,还要讲述动画创作背后的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与大国匠心。

为此,场馆三楼开辟了一个创作体验区,以杭州本土动漫企业玄机科技出品的热门作品《秦时明月》为例,展示三维动画制作过程。观众可以实际参与到造型设计、人物建模、后期特效、录音配音、动作捕捉等环节,最终将自己创作的微片段带回家。动真格的操作过程将仪式感拉满,深受大小朋友喜爱。

除了不断丰富更新馆内展陈,动漫博物馆也积极走出去,通过系列活动推介动漫走进校园走入公众视野。去年,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宋韵风雅 幸会动漫”2022年度宋韵动漫文化创意活动、首届中国动漫(科技)嘉年华等重点活动,并邀请中国青年动漫家走进湘湖未来学校、浙江工商大学、杭州钱学森学校、杭二中等院校,播撒艺术的种子。

“通过策划活动扩大影响,博物馆支撑起无形的精神坐标,如火炬似星辰照亮国漫复兴路,为‘动漫之都’杭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姝瑶说。伴随着“动漫让生活更美好”的期许,这里将继续写下国漫的下一个百年故事。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生长于城市的大学望境

从山南逛到山北,慢慢悠悠能逛二十分钟,是田雨杭放空自己、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

很多年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脚下的这片空地,还曾是大片鱼塘、茭白地和水稻田。直至今日,校区还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风貌特色,建筑巧妙隐入其中,高度刚好比树低,就像是原地“长”出来似的。

“整个校区植被茂盛,教学楼的墙体掩映在爬山虎下,同一条路一年四季能看到不同景色,更像在公园而不是在学校。”就读美院动画与游戏学院交互专业的大三学生田雨杭,回忆起入学时的感受,语调不自觉变得欢快。

从家乡四川考入美院之前,她就听说过象山校区的美名,然而百闻不如一见,这里的土地、山水,一寸寸浸润着江南独有的浪漫,让她对杭州这座城市的好感一寸寸增长——“觉得自己很幸运,来到了最特别的城市,住进了最特别的学校,朋友们都说羡慕我。”

事实上,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设计者王澍登六和塔的生活体验。如同西湖边精心构筑的垂柳顽石、亭廊桥塔,学校的砖瓦土墙虽产自人工,却流露天然。从2001年王澍应中国美院所托,着手设计象山校区开始,这里就成了一座充满先锋气质的“试验场”,一面延续杭州山环水抱的韵味,用砖瓦、土石、水泥、陶瓷等间杂以简易木作,重现传统园林与书院,营造中国式人文“望境”的想象,一面又积极拥抱西式建筑,敢于打破常规,体现出几分游离于都市与郊野间的松弛。

后来,美院象山校区不仅进入英国《卫报》评选的“21世纪最佳建筑”之中,更成为唯一入选《纽约时报》“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的中国建筑。作为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之作,象山校区不仅惊艳了一代代美院学子,也担起了杭州对新文化地标的期盼。

它既是生机勃勃、兼收并蓄的开放式现代校园,也是动植物、水文体系与人和谐共生、自成一体的小世界。尤其对田雨杭这样的学生来说,800亩广阔空间内充满了适合写生的角落,不断提供着创作灵感,多少弥补了疫情期间无法四处游玩的遗憾。

除了王澍设计的主建筑群,象山校区内还有两座重要博物馆,也吸引着众多文博爱好者前来打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由普利兹克奖得主、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主导设计,凹凸红砂岩墙衬着绿树简洁大气;另一座中国民艺博物馆,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连绵青瓦掩映山间宛若茶田,营造出一种“隐者在深山”的氛围。丰富的馆藏和个性化的建筑本身,都很打动田雨杭。此外,美院的学生们挥洒创意、装点校园的巧思,也为学校增色不少。“像中心湖区的‘仙女船’、小山入口处的亮色装置等,学校里时常可以撞见师哥师姐们留下的作品,随毕业季轮转交替,赋予了美院无尽的生命力。”

那些带着自然属性的旧瓦新房,散落在时光里,如同活着的江南画卷,将一代代国美人心怀人文的精神追求写进建筑、存入历史,也为文艺薪火生生不息,保留了一处可观可感可亲的归栖之地。

山水处,有屋宇相望。当文艺返璞归真,望境自生。这是一群人的伟大作品,也是一座城的精神坐标。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马梦妍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