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制造迈向“质”高点
发布时间:2025-10-17   杭州日报

今年以来,杭州制造业创新发展喜讯频传——

从人工智能到机器人、从脑机接口到未来通信,以“六小龙”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业脱颖而出;

夺得全省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6年位列全省第一;

中国视谷、中国医药港、国际软件名城等产业地标加速崛起,重大产业项目持续落地,五大产业生态圈积厚成势;

“未来工厂”引领智造新潮,累计12家企业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杭州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全市经济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攀“高”向“新”。

钱江两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蒸腾澎湃;“两新”融合、创新驱动,千帆竞发之势已然形成。杭州,正以制造之进、实体之兴,书写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

聚势

集群培育新益求新

产业能级持续跃升

今年5月,杭州制造业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连续3次夺得浙江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并捧回全省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

夺鼎背后,是杭州对先进制造业的追逐。近年来,杭州紧扣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6年位列全省第一。

产业集群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中国经济穿越周期、抵御风险的重要支撑。在集群培育方面,杭州取得的新突破令人瞩目:2024年新增浙东工业母机、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萧山区汽车智能底盘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

在省级产业集群建设上,2024年杭州新入选省级“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3个、协同区1个,累计总数达25个,位居全省第一。

杭州产业集群能级实现跃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以视觉智能产业集群为例,云尖信息、吉利极电电子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新动能不断释放。今年上半年,杭州视觉智能产业营收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13.5%。

一个创新想法从构想到落地需要多久?杭州灵犀微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郑昱说,只要有想法,15天内就能有一款新的Demo(产品小样)出来。

这是一家坐落于中国视谷的光学模组研发企业,其最新研发的二维光波导镜片,通过10乘10毫米的光学模组,可以呈现五六十英寸的影像,效果比传统VR眼镜提升了一倍多。

创新产品的快速落地,得益于企业与园区内软件算法、内容创作等细分领域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这正是产业集群带来研发生产效率的提升。

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链主”企业为引领,全市已集聚200多家视觉智能重点企业,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技术层与应用层的全产业链生态。目前,杭州视觉智能产业集群优势加速形成,在全球视觉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智变

数字经济创新提质

数实融合走深走实

数字浪潮,奔涌向前,浩荡不息。

今年以来,杭州数字经济持续发挥“增长极”的关键作用,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彰显出强劲韧性与澎湃动能。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3245亿元,同比增长9.8%,占GDP比重近三成,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面对新一轮科技浪潮,杭州瞄准方向、精准落子,加快在关键领域的突围突破。人工智能,正是其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赛道之一。

杭州将高水平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作为深化数字经济创新提质的“首要任务”,着力构建“高算力+强算法+大数据”的产业新生态。《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显示,杭州排名全国第三。

数字,不仅带来了增长动能,更推动了发展模式的变革。顾家家居的家居产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工厂,以柔性化生产为核心,实现了从用户需求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定制柜类产品的订单生产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订单齐套从原来的4天缩短为72小时。

在大胜达纸包装生产设计一体化智能工厂,“12810”成为智能制造的数字“密码”——1小时订单需求响应、2小时接单,8小时生产线投产,10小时订单交付。

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释放数字红利的主战场。多年来,杭州走出了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截至目前,全市国家层面已累计获评卓越级智能工厂12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13个,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杭州作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城市,在工信部中期评估中排名第一。

以“人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杭州正加快打造智能制造新标杆,完善部省市贯通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

谋新

未来产业拔节生长

创新杭州蓄势前行

在杭州,一批代表技术前沿、引领产业变革的未来产业正蓬勃生长。

翻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杭州地图”,超200家相关企业星罗棋布,覆盖从核心部件、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生态。

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在整机领域崭露头角,新剑机电、环动科技等深耕核心零部件。它们共同构筑起一条协同共生、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在日前举行的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市级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正式亮相。该基地能提供检测试验、AI训练、中试转化等服务,打通机器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瞄准“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标杆城市”目标,杭州已绘制清晰的发展路径:到2027年,引育整机企业3至4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在制造、文旅、物流、医疗等场景中打造30个以上示范应用,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从“样机”走向“产品”,从“场景”走向“生态”。

从2017年提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到2024年底《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发布,杭州积极构建“源头创新+应用研究+产品实现+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培育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

技术突破,已为不少产业赛道推开了未来之门——杭州灵伴科技近期推出全球首个可支付智能眼镜,眼镜内置支付宝“看一下支付”功能,大幅提升支付效率;衍进科技以生物合成技术实现抗氧化面霜核心成分的“超替”,打造出畅销产品;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均居全球第一;强脑科技拥有230多项脑机接口领域核心发明专利,产业化进程走在全球前列……

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和未来产业融合实验场,杭州还在“车路云一体化”赛道上蹄疾步稳。杭州出台全国首部功能型无人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是全国首个为智能网联车辆上路通行立法的省会城市。作为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杭州全域开放“九区一县”共计6910平方公里测试应用区域,实时接入7374个红绿灯和3113条可变车道,云控平台服务规模与数据准确性全国领先。

今年7月,《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创新应用管理实施办法》正式施行,进一步支持L4级别智能网联车辆创新应用。从余杭区开通连接杭州西站与北航校园的自动驾驶接驳线,到滨江区推出全区范围的Robotaxi试乘并探索政务出行新模式——“车路云一体化”的杭州实践,正逐渐从测试场驶入生活场。

助企

精准培育企业梯队

用心用情服务发展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聚焦优质企业梯队建设,杭州持续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全市新一轮第二批新增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家,两批次累计达84家,新增数和累计数均位列全省第一。

企业攀登高峰,需要精准的助力。今年,杭州专门出台《服务“新势力”企业若干举措》,精准支持瞄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靶向支持其在规模和质量上实现双提升。

这些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新兴赛道为阵地、商业模式革新为突破点的“新势力”企业,是支撑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新质生产力的中流砥柱。今年,全市将遴选不超过50个“新势力”企业。

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成长支持?答案可以从今年9月“创客中国”浙江赛区总决赛中找到——杭州赛区项目,包揽了3个一等奖。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杭州赛区项目在省赛中拿下“双第一”的佳绩。

杭州项目的“霸榜”,折射出杭州日益增强的科技创新活力,也彰显出“创客中国”杭州大赛的重要价值。历经10年积淀,该赛事已成为杭州市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重要通道,也为杭州建设“全国专精特新名城”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统计,历年参赛企业中,已有753家被认定为创新型中小企业,431家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家晋升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22家获评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

今年,杭州还面向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领域的中小微企业以及省市区三级认定的小微企业园发放中小微企业服务券,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转型与提升发展。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杭州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降低在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科技创新、融资对接等方面的成本,“轻装上阵”、专注发展。

为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杭州还举办“百场千企”系列对接活动,促进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融入大企业生产链和供应链。截至9月底,全市已累计组织举办“百场千企”产业对接活动近200场,参与企业超7500家。

杭州市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服务平台“杭企服”,成为推动大中小企业间资源共享与深度合作的一个亮点。在平台上,企业点点鼠标就能找市场、找技术、找政策、找服务,获得产品供需匹配、政策精准推送等一系列服务。

企有所呼,我有所应。杭州正着力构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企业服务体系,实施“双清双找”专项服务行动,助力企业找到好空间、技术和资金。把企业的“心头事”办成“暖心事”,该服务体系为杭州制造业企业解决多项实际问题,让惠企服务的速度与温度见行见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蔡杨洋 通讯员 赵寅杰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