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探寻远古智慧 共绘文明未来新图景 第三届“良渚论坛”四场平行分论坛碰撞思想火花
发布时间:2025-10-20   每日商报

日前,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四场分论坛也如约而至。

一场场分论坛中,中外嘉宾畅所欲言,金句迭出,思想交锋不断,深化文明对话。

专家学者溯源远古智慧 探寻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既是一场回溯文明源头的历史之约,更是一场连接古老智慧、致力当代发展、开启美好未来的时代盛会。”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成岳冲如此评价本届“良渚论坛”的首个分论坛——“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

“红山文化的主体年代相当于古史传说中‘五帝时代’的炎黄时期,作为最早加入到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的红山文化,在继承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接纳来自周边区域的优秀文化因素,率先迈入文明的门槛。”

“世界上存在两大文明体系,最古老的当属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两者相距虽远,但都发展得极为繁荣。尽管从未有过直接接触,但其组织架构、农业流程、河流系统等特征却惊人相似。”

……

这场分论坛聚焦世界区域文明比较研究,汇聚海内外考古、大遗址保护专家学者,将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置于同一对话空间,在多维比较中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探寻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在总结中表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变是一个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当前考古学对早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正转变到对各区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并整合出“何以中国”的内涵,要认清中国文明,不单要研究自身内涵,更要加大与其他文明研究成果和技术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论坛上,还举行了“严文明纪念室”揭牌仪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向明表示,“接下来,我们要把严先生留下来的比较重要的东西,搬到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希望纪念室成为考古人的家和会客室。”

聚焦城址考古与大遗址保护 共探城乡协同发展新路径

“城址考古是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每处城址考古的新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为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在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与遗产地的保护相协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在“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上,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郑建华开宗明义,道出了本次交流的关键。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润垦提出,无锡斗山史前城址的确认为继续探索和发现长江下游史前城址积累了经验,为重新认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与生产力水平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探索区域文明模式提供了新材料。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路易斯・罗赫里奥・里韦罗・宗的分享展现出了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古城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景象,而这背后是一场庞大的遗址保护工作,通过仪器分析、图形记录、摄影、3D扫描、激光雷达航拍、探地雷达、磁力测定等技术手段为保护考古结构制定解决方案。

“我们发现并确认了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外部存在四面合围的院墙结构,面积约25000平方米,接近一个小型小区的占地面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的分享引起了与会嘉宾极大的兴致。

“因为良渚时期还未发现文字,我们需要靠建筑、墓葬的信息去还原当年的社会组织关系。假如说这个院墙,我们证实是陵园垣墙的话,那就说明良渚贵族已经有陵寝的概念了。相当于贵族去世了不光是挑块地埋在一起,还要给这个陵修围墙,可能还有配套的享殿,就像秦始皇陵那样。这对我们研究良渚时期的礼制提供了又一佐证。” 王宁远说。

深化文明互鉴 擦亮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

在“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分论坛中,来自阿联酋、意大利、喀麦隆、孟加拉国、蒙古国、韩国、斯里兰卡和中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世界遗产地管理者及国际组织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前沿热点,就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研讨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

“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年来,中国始终恪守公约理念精神,坚定支持并逐步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重要推动贡献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迎来40周年,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也将迎来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启动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在2025年至2030年期间,在持续推进遗产申报的同时,开展遗产价值回顾性研究,持续监测遗产保护管理状况,不断优化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水平,擦亮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乔云飞说。

回望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我们将以中轴线为纽带,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平台优势,加强文化遗产的对外展示与传播,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与保护成果,推动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欣赏、学习与借鉴中共同发展。”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褚建好在解读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布局时说到。

以科技手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做好文明传承与转译

当下,博物馆已成为文明对话的关键平台。如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这成为全球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议题。

“科技是提升文物管理的重要手段,数据是实现文物活化的基础。”联盟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分享了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科技赋能、技术应用和交流合作等完善路径。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综合利用高精密度二维采集、三维建模等技术,持续推进产品的数字化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165万张的文物影像、7600余件三维模型的数据采集,初步建成了系统化标准化的数字资源体系。

“我们以数字传播突破文物的时空线,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效展出,让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空间。”罗文利说,借助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博物馆推出虚拟数字人为现场观众提供智能语音讲解;利用人工智能创作微短剧,以文物第一人称来讲述历史故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推出中华文明云展,将博物馆实体展厅映射到数字空间。

博物馆,不仅是古老历史文明的承载体之一,更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对于博物馆如何进一步做好文明传承与转译,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形象的塑造既有自塑也离不开他塑。博物馆面向海外策展需要在本土特质与国际视角之间取得平衡。”季晓芬说。

季晓芬提出“转文化理念”,她认为文明传承与转译的“破局之道”是融合与再造,简单来说,就是先对话再表达、先共识再传播。“博物馆中的产品、人、场地作为文明传承与转译的载体,在数字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赋能下,通过产品研究、社交活动、出入境展览等形式,实现全球稳定的交流互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黄家欢 熊依琳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