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共话文化复兴与生态新生 | “再造超山”主题座谈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20   临平政协

“超山”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自然资源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城市记忆与生态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再造超山”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需唤醒文化认同、激发区域活力。

10月18日上午,由杭州市文史研究馆、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临平中心联合举办的“再造超山”主题座谈会在临平区大运河(超山)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市政协文史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代表与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超山,共话文化复兴与生态新生。区政协副主席韩峻出席活动。

现场,区委宣传部介绍临平区大运河(超山)文化研究中心情况;区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介绍塘丁超文化挖掘建设情况。专家学者结合超山现状,围绕超山的“变与不变”展开分享。区政协委员围绕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和促进产业升级作交流分享。

“我是喝运河水长大的人,虽然后来在外地读书和工作,但这条大运河始终是我魂系梦牵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林甫动情地说,“临平有名山超山,有名河京杭大运河,有名镇塘栖古镇,并且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可以走‘集聚化、主题化、融合化、活态化’的发展路径,深度挖掘、融合并展示运河商贸文化、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塘栖枇杷产业和超山赏梅文化,将其打造一个长三角地区独树一帜的文化体验新地标。”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地标、区域发展引擎与公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杭州正致力于打造“博物馆之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杨新平认为,塘栖坐拥千年运河文脉,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初具规模的博物馆资源,建议将其打造为一个集文化传承、文旅体验、产业升级于一体的博物馆小镇:构建“1+N+M”多层次博物馆群落体系,开发主题化、差异化的博物馆游览线路,如运河文化线、古镇生活线、枇杷产业线、超山赏梅线、非遗体验线,将博物馆研学游变成古镇旅游的新载体和流量入口。

超山是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以其“古、广、奇”三绝的梅花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同时,又与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金石文化与梅花文化的精神圣地,文化价值无可替代。“我们可以以梅花为核心,打造一个中华梅文化体验圣地。围绕梅花‘做文章’,打造沉浸式梅文化体验体系,比如建设集创作、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开设面向游客的诗、书、画、印 短期课程和体验活动。举办四季梅文化节庆:春季举办‘国际梅花节’,夏季举办‘梅子采摘酿造体验’,秋季举办‘金石书画艺术季’,冬季举办‘踏雪寻梅迎新会’,通过全年不间断的活动,打破梅花花期限制,营造持续的旅游吸引力。还能开发文化衍生品,如梅花香氛、文房用品、珠宝饰品、特色食品等,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价值。”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杭州市政协城建委原副主任张和平说。

塘超小径将塘栖古镇、丁山湖湿地、超山风景区有机串联,形成一条原生态的滨水步道和山林步道,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环境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在“再造超山”的主题下,如何进一步挖掘塘超小径沿线的文化内涵,提升其生态和旅游价值,至关重要。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临平区作协主席袁明华认为,可以通过对塘超小径的深度开发和提升改造,使其成为展示临平区乃至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要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沿线文化资源,应对塘超小径沿线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等进行系统普查和整理,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全息投影等,创新文化展示方式,使静态文化“活起来”,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如塘栖米塑制作体验、渔家生活体验等,让游客从被动观览变为主动参与。打造文化节庆品牌,如塘超小径民俗文化节、湿地生态文化节、渔家美食节等,形成节庆IP,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袁明华说。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韩峻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他要求,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研究吸纳意见建议,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同时,区政协也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关注并推动“再造超山”的座谈成果落地见效,共同为临平的文化复兴与生态新生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临平政协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