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全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及专题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上,叶泽主席围绕《丰富和完善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作交流发言。现将发言内容刊发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近年来,西湖区政协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紧紧围绕“目标一致、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完善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协同配合的制度机制,努力提升协商民主的整体效能。
一、以提案和大会发言为重点,加强政协协商与政党协商协同配合
政协协商与政党协商的协同配合是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提案和大会发言两大载体,推动政协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深度合作。在组织领导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出席区政协全体会议,听取党派、界别和委员的意见建议,并现场回应。区委领导坚持领办重点党派集体提案,2024年共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督办会15场次,提案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实现了“提得好”与“办得好”的双向发力。在机制创新上,推行“党委点题、政府出题、党派和政协共答”的提案选题机制,建立党政领导领衔督办党派提案、政协专委会联系民主党派等12项制度,形成履职链、成果链、反馈链、转化链的闭环运行。此外,通过专班运行机制,对党派提案和大会发言进行全链条指导,确保选题精准、调研扎实、建议可行。近年来,党派大会发言和提案数量逐年递增。2024年,党派大会发言占比达40%,党派集体提案占比达8.24%,充分体现了民主党派在政协平台上的积极参与和高质量建言。
二、以协商式监督为载体,探索政协协商与人大协商协同配合
政协协商与人大协商的协同配合是推动民主监督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建立协同联席会议机制,在区委牵头下定期召开人大、政协协同配合商谈会,研究议题、制定方案,确保双方各展所长、相得益彰。在载体设计上,区政协与区人大每年选取1件民生实事项目作为协同发力点,通过人大视察、政协调研等形式开展联动监督。近年来,围绕“一菜一早”“一老一小”等民生问题,双方协同发力,助力民生项目高质量完成既定目标、品质城区有质有感。在协同方式上,注重发挥各自优势。政协侧重调研和建言,人大侧重法治监督,通过开放性平台组织代表和委员共同参与履职活动,激发协商活力,形成“1+1>2”的叠加效应。
三、以“西商有话说—政企协商会”为特色,推动政协协商与政府协商协同配合
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创新打造“西商有话说—政企协商会”平台,推动政协协商与政府协商深度融合。在组织体系上,平台由政协和政府共同主导,政协专委会牵头,政协委员、职能部门、企业代表和专家智库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协同的组织模式。同时,串联30家“溪湖汇”委员工作室,构建资源链、履职链、责任链,提升整体效能。在运行机制上,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与“西湖链链看”“营商环境体验官”“科技八点半”等载体协同配合,开展决策咨询、民主协商、助企纾困解难等集成协商活动,创新提出“331”闭环办理机制(三征求、三上会、一分解)、“七环节五步法”服务企业机制等,确保协商成果落地见效。2024年,通过协商解决企业“烦心事”29件,引荐项目108个、人才149名,汇集资金19.6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以界别协商为纽带,促进政协协商与人民团体协商协同配合
界别协商是政协的特色优势。我们通过多维度架构组织体系,推行区政协党组成员牵头负责、界别委员活动组“双组长”制(体制内和体制外委员共同担任),加强与人民团体的联系。在制度机制上,制定10余项界别工作制度,明确协同配合的原则、频次和保障措施。通过“三议三审”机制筛选议题,确保协商议题“专而精、少而优”。在深化协商上,各界别结合确定的协商议题,精心组建调研组,充分利用政协专家智库资源,把专家专业辅导、理论学习作为调研的前置程序,通过“座谈+走访”“线上+线下”“数据+案例”“研究+论证”等方式,细心摸清情况、潜心研究问题、精心提出对策,推动商量得广、商量得深、商量得真、商量得实。2023年以来,界别举办协商活动198场,转化提案、社情民意等408件,获领导批示21人次,有效发挥了界别的专业优势和桥梁作用。
五、以民生议事堂为基础,深化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协同配合
县级政协开门是群众、出门是基层,与基层协商有着天然联系。我们依托“民生议事堂”,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衔接。在平台建设上,区委高度重视,出台8项制度性文件,在全区12个镇街、221个村社和6个重点商圈园区实现平台全覆盖。民生议事堂由镇街党委副书记兼任组长,政协委员全员“入堂”,确保协商活动规范有序。在运行模式上,创新“七步法”协商流程(选题定题、制定方案、开展调研、现场协商、成果报送、建议办理、跟踪回访),推动协商成果转化为治理实效。2023年以来,通过数字政协“微民情”平台办理委员建议1678件,解决了一批基层治理难题,让群众的“愿望清单”变为“幸福菜单”。
六、以委员工作室为平台,探索政协协商与社会组织协商协同配合
社会组织协商是多元共治的重要形式。我们通过委员工作室平台,彰显政协协商与社会组织协商的协同效能。在团队组建上,本着方便联系社会组织、体现委员专业特点、带动社会组织协商的原则,在相关社会组织组建工作室履职团队,团队由1名领衔委员和3—7名委员组成,领衔委员原则上是社会组织的从业者,其他成员从领域、专业、产业、地域相近四个维度来统筹组团。在聚合力量上,将委员工作室的制度优势、专业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融入到社会组织协商中,引导和鼓励各相关方在委员工作室平台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广泛深入平等交换意见、公正提出化解建议。如法律护航委员工作室的委员积极参与市场化解纷协商工作,截止2024年,调解成功184件,调解成功率超40%,为企业减少诉讼费80余万元。
实践证明,推动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既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的关键路径,更是有效激活专门协商机构制度效能的自我需求。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完善制度设计、创新平台载体,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更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