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让每一次“发现”都赋能发展 中外专家聚焦良渚大遗址保护的时代新解
发布时间:2025-10-20   杭州日报

10月19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行。论坛聚焦“城址考古”与“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两大主题,汇聚中外考古学者,共同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现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在分享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发掘进展时透露了反山王陵区域的重要发现:考古团队确认了反山王陵外围存在一处四面合围的院墙结构,面积约25000平方米。王宁远指出:“如果该结构被证实为陵园垣墙,将说明良渚贵族已具备陵寝意识,为研究良渚时期礼制体系提供了关键依据。”

这一突破性发现,得益于王宁远团队推动的“空-天-地-数”一体化大遗址考古新方法。该方法自良渚古城发现以来,已成为推动大遗址结构性发现的核心手段,逐步构建起良渚考古的新范式。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止于考古与技术,更关键的是要向公众普及和教育,让保护与传承的概念根植心中。”论坛会场内,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所创始主席让·保罗·德穆勒表示。

如何统筹保护与发展,是摆在快速城市化的大遗址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从“静态保存”到“活态融合”,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的新经验,正在良渚生动书写。论坛会场之外,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游人如织,中外嘉宾在感受5000年中华文明时,也惊叹于良渚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和谐共生。

从1995年标志着良渚大遗址保护理念初步确立的《良渚遗址保护群规划》,到2001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再到2013年《杭州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发布,良渚遗址所在的余杭区以“大遗址保护特区”模式作答,探出了一条可持续之路。

近年来,位于良渚遗址南部的良渚新城迅速崛起。随着新城产业蓬勃发展,更多资金被反哺于遗址保护、环境整治与公共服务提升中。这种“城市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机制”,让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互动。

首届“良渚论坛”后,余杭全面启动了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开创以“廊道式”模式推动文化发展的全国先例。这一举措标志着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持续深化——从早期单一保护,到保护与发展互动,再到将文化保护全面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系。

剑桥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莉莉安娜·达努塔·雅妮克在发言中指出:“文化遗产的修复与再解读,是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在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框架下,余杭区统筹文物保护资金,协调周边区域发展,使在地居民切实享受文化遗产价值转化带来的发展红利。良渚,正以五千年的文明底蕴,书写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的时代答卷。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沈维 胡倩 余杭微融圈 张晓欣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