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数十年如一日“复刻”老祖宗技艺 她让杭罗的大门永远敞开
发布时间:2025-10-20   每日商报

在上城区九堡街道的福兴丝绸厂,一台62式木质织机发出的“咯哒”声,是这里唯一的计时单位。这声音,单调、重复,却似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南宋的市井繁华、明清的商贾往来。时至今日,机器前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依旧用她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守护着这经纬交织的古老技艺。

五十年从未缺席 于“手感”间续写杭罗织造技艺

22岁来到邵家那一刻,洪桂贞的人生便与杭罗的经纬线紧紧交织。选丝、绞综、水织……重复了半个世纪的动作,让她形成了“全凭经验”的肌肉记忆。

指尖轻捻,洪桂贞便能分出粗细各异的丝线,均匀的用做经线,相对不均匀的则做纬纱。做纬纱的丝线要先进行烧制,再放进加入邵家秘方的水中浸泡28天,最后通过手捻丝线,判断是否能够上机织造。

洪桂贞介绍:“这便是‘水织法’,杭罗轻如雾谷、薄如蝉翼的秘密就在于此。而手捻的标准则在于自己积年累月的感觉,这也是杭罗至今没有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原因。”

除“水织法”外,“梜身线”也是制作过程中尤为关键的一步,为保证每一卷杭罗的品质,洪桂贞坚持每天亲手完成这一工序。所谓“梜身线”,即是手工将经线绕圈打结,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要保证每一根经线都受力均匀。

如何均匀,凭的亦是手感。洪桂贞解释道:“这是杭罗织造过程中的‘指挥系统’,力量稍有不均,孔眼便会大小不一,直接影响成品品质。这需要几十年重复同一个动作,才能形成稳定的手感。”

时至今日,洪桂贞依然在机杼声中逐渐恢复历史上出现的各类杭罗品类。据她介绍,根据交替织入的方式不同,杭罗可分为单梭罗、三梭罗、五梭罗、提花直罗等多个种类。其中,织造脚孔越多,过程就越容易出错。以单梭罗为例,最初织造的几十卷面料中,往往仅有一卷符合标准——而这,正是《红楼梦》中提及的“软烟罗”,质地轻盈如雾,透光却不透影。

然而,守护这份技艺并非易事。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2010年,化纤制品、棉制品对丝绸行业的冲击,让不少老手艺人相继离开。但洪桂贞却依旧在织机前,守着一盏孤灯、一缕丝线。“我们这一辈的人就是负责守下去。”她回忆,自己的丈夫出生于杭罗织造世家,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门技艺,“我答应过他,杭罗的大门会永远敞开。”

实现全链路把控 看见杭罗未来的更多可能

面对现代化机器的轰鸣,洪桂贞既不固守传统,也不全盘接受。在她看来,现代机器织出的产品“形似魂不似”。于是,她走上了一条更为不易的守正创新之路。

继去年洪桂贞与团队成员1:1复刻了62式木质织机后,今年,又开启了机器的新一轮现代化革新。“一个‘水织法’就足以将现代机器都拦在门外,所以我们要自己进行改造。”洪桂贞要做的,就是在保证原有品质基础上,尽可能解放双手,让更多人都能穿得起杭罗。

洪桂贞深知,无论任何时候,强而有力的还是产品本身。为了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今年年初,杭罗生产、高定、成衣、销售团队相继成立,杭罗的传承也从作坊式生产迈向现代化运营。面对杭嘉湖平原优质蚕茧日益减少的困境,洪桂贞毅然决定从源头做起——将养蚕纳入产业环节,实现从蚕茧到成衣的全链路把控。

如今,年轻一代传承者正为杭罗注入全新活力。杭罗不再只是单一小众化产品,它走进高尔夫球场,成为户外运动者偏爱的鸭舌帽;它融入汉服,让传统服饰焕发新生;它进入家居,变为大众触手可及的日常用品……从文创产品到时尚设计,从运动装备到居家用品,杭罗正以更丰富的形态应用于多元场景之中。

“看到下一辈在创新,我很支持也很乐意尝试。”洪桂贞表示,杭罗的受众从以往的中老年群体辐射至年轻群体,自己也在接纳新事物中不断学习。“今年夏天,我做了几十套杭罗的衣服,只有自己试过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在改进中和年轻人一起进步。”

不久前,在清河坊的星巴克非遗概念店内,杭罗又开启了全新尝试。青绿渐变的罗料,在咖啡的氤氲香气中轻轻摇曳,让当代都市的休闲时光得以邂逅宋人笔下的雅致。

而这场跨界合作,远不止于简单的场景展示。洪桂贞与团队巧妙地将这次合作转化为重要的技艺突破,完成了杭罗的“宽幅实验”。未来,杭罗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现其当代价值,而洪桂贞也用杭罗的无限可能践行着自己的承诺——杭罗的大门,永远敞开。

■记者手记

既保留传统的“魂”,又创造现代的“形”

从清代的“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到如今仅剩福兴丝绸厂一家仍坚持手工织造。杭罗的传承之路,恰似它那“透光不透影”的质地——既要让传统技艺穿透时光的帷幕,又要守住技艺本真的轮廓。

洪桂贞用半个世纪的实践,走出了适合杭罗的传承之路:既保留传统的“魂”,又创造现代的“形”。在我看来,杭罗是幸运的,它的幸运,不仅在于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更在于遇见了懂得坚守且愿意创新的手艺人。

正是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精神,让那些曾在宋人词赋中飘逸的罗纱,如今可以在现代建筑的宽阔空间里自在舒展;那些曾在明清画作中流转的光影,如今能够在当代生活的各个角落继续生辉。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张宇帆/文 李子逸/摄 蒋中杰/制图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