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创投
支持文化创意、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顾斌 浙江浙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支持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创投
支持发展面向不同阶段的创投基金,实现接续投资;建立S基金,加快建设创投基金份额交易市场,使民间资本进得来、出得去。
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设立各类引导基金,积极鼓励民资参与;探索天使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对支持耐心资本的引导基金采用“劣后股”的形式,为投小、投早、投长期的民资提供保障。
基于创投资本的运作规律,探索创业企业注册、变更中的前置审批;股权变更中,允许股权买卖双方商定买卖价格,减少评估等不必要环节,让市场成为交易价格的决定因素;规范合伙企业的份额转让,减少合伙制创投出资份额流动的难度;争取国家公司型创投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完善公司制创投同股不同权制度,更好发挥管理人的专业作用。
更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鼓励文创产业向“文化+科技”“文化+民生”“文化+公共空间”“文化+适老康养”等融合方向发展,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智能化的文创产品与服务体验,拓展其在智慧文旅、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消费娱乐产品等领域的应用深度与广度。
强化文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或推动影视剧拍摄布景、文化空间、算力服务等方面产业基础设施精准化、系统化的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创项目落地杭州的生态环境与产业土壤。
加大文创产业引导基金的扶持力度,为产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与资源链接,完善文创相关人才评审激励机制,予以更大支持。
重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依托数字经济的优势,引进加培育双结合,加速航天领域长尾企业集聚,使杭州成为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地。
基于杭州在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的优势,引导形成卫星互联网、遥感、导航、太空计算、零部件生产等相关产业的集聚化、规模化,打造空天数据资源整合与应用中枢。
创新协同平台建设,构建空天数字产业生态,推动卫星数据资源整合,形成卫星遥感数据资源和卫星供应链产业资源上下游互通的平台,引导企业开发应用、打造卫星产品、建设低轨卫星物联网、形成全域覆盖服务。
推动书法教育、文物回流与宋韵活化
赋能文化创新
林孝爽 杭州吾上文化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
实施书法教育筑基工程
将书法纳入初高中必修课,编制书法教育地方标准;开发AI书法教学助手,整合“西湖摩崖石刻、南宋御街题匾”等本地书法资源;依托中国美院等培养专业师资,推动美育与文化产业传承。
创建文物回流枢纽
在自贸区试点文物回流税收优惠,建设基于区块链的数字鉴证平台和保税仓库;打造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区,举办宋韵主题竞买与特展,形成回流—鉴藏—展示产业链,助力杭州成为文物回流“首站城市”。
深化宋韵文化活化
加快大运河艺术科技中心、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项目建设,在“留下1129宋式美学生活街区”增设宋韵美育实践基地;创作数字文旅产品,设立两宋技艺传习所,建设艺术科技实验室重现宋代场景;设立宋韵国际会客厅,借力数贸会推广宋文化版权交易,策划“杭州双年展”宋韵主题单元。
强化用地保障、引育青年人才、发展数字农业
张国顺 浙江塘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
确保三农,尤其是粮食、枇杷等农产品生产补贴及时足额到位。近年农资、地租连年上涨,种粮效益持续收窄,需强化财政托底,稳定生产预期。
优化土地要素保障
破解乡村振兴用地难题。建议加快村庄土地规划摸底与动态调整,优化农旅融合项目的用地政策支持;同时改革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在农产品产销旺季允许合规拓展农产品初加工、展示展销及农事体验功能,提升用地效率,避免“一刀切”执法,探索杭州特色灵活用地示范模式。
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
我们企业作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正带领省内外大学生投身农业。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农村应成为青年创业新蓝海。建议在现有扶持政策基础上,加大住房补贴、创业贷款贴息、运营补助等力度,降低青年入乡门槛,培育更多农创客、未来农场主。
鼓励农业数字化转型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导低空经济、AI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向农业农村延伸,支持科技企业针对农业痛点研发应用场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夯实数据基石,构建AI发展新优势
李世钦 杭州白泽深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
杭州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先行者,具备在数据基础层与治理机制上率先突破的坚实基础。建议聚焦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数据产权交易与伦理治理三大方向,筑牢AI发展底座。
构建全国领先的数据集标准体系
设立“杭州高质量数据集工程”专项计划,建立覆盖采集、脱敏、标注、共享、评估的全流程标准规范。聚焦医疗影像、城市交通、文化非遗、金融风控、动漫影视等杭州特色领域,构建覆盖面广、专业性强、数据清洗充分的多模态行业数据集。推动供给方、平台方、应用企业协同联动,鼓励平台提供“定制数据集+测试场”服务,形成三位一体数据生态。
完善产权清晰、安全可信的数据交易机制
推进数据确权分类,探索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属结构,开展城市级数据登记试点。依托“中国数谷”,开展“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交易。推动优质数据集资产化入表,对合规交易项目给予财政奖励、算力补贴或税费减免,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构建符合中国实践的数据伦理治理体系
发布《杭州人工智能数据伦理白皮书》,细化数据使用合规指引;建设伦理联合研究平台,加强算法透明与偏见识别研究;设立“杭州数据应用场景伦理奖”,对合规创新者给予“算力券”“语料券”等激励,形成正向导向。
以“AI+大数据”赋能智慧城市发展
徐千倩 杭州城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夯实数据基础,打造城市数据新基建
全力推进数据全量全要素归集,依托省市一体化平台,以重大应用为导向,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应归尽归,深化“一数一源一标准”,提升数据质量与开发利用水平。
深化政府数据与场景需求匹配,加强基础库、主题库建设,精准支撑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打造“数据要素X”标志性成果。
深入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与授权运营,扩大开放范围,提升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探索景区等场景的数据要素流通试点,释放数据价值。
强化AI赋能,打造“城市级AI中枢”
聚焦“杭州城市智能体”,推动前沿大模型与城市大脑深度融合,构建治理模型训练场,实现城市大脑从“工具”向“数智治理中枢”升级,提升自我进化能力。
建设“城市算法商店”,由政府发布城市场景需求清单,面向企业、高校和开发者开放数据沙盒,鼓励揭榜攻关;推动部门已有成熟算法标准化上架,促进算法复用与迭代创新。
深化“AI+韧性城市”应用,构建融合“人、房、企、事、物”及自然要素的数字孪生底座,结合大模型开展安全风险推演与防控,实现图上推演、一屏指挥。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