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两个IT男 跨界卖起“聪明药” |
2017年01月05日 07:35:13 星期四 |
让人变聪明?其实没多大用 严格来说,“聪明药”不算是“药”,只是所谓膳食补充剂,是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这也是Nootrobox产品迅速上市的原因:因为不是药,他们可以绕开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对药品的严格管控。 “聪明药”是否真能使人变聪明,科学界认为有待商榷。 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加里·林奇专注研究记忆力的生化原理,说起“聪明药”科学性,他一笑置之:“科学这个词被使用得很广泛,我不敢说这个词能适用于‘聪明药’。” 耶鲁大学神经学家艾米·阿恩斯滕认为:“我觉得很多这类公司用营养品概念去宣传产品,只为绕开FDA监管,这样他们说什么(功效)都行,反正没人管。我觉得他们说的这些东西好像能够提高脑力,但几乎没什么实打实的科学依据。那就是一种唬人的万灵油。” 勃兰特和胡反驳说,没证据是因为医学界向来是在身体出现问题后才研究解决方案,而不怎么关注平时怎么强身健体、打好基础。他们在自家网站上也挂出几个权威学术杂志刊登过的相关研究,表明“聪明药”在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方面有一定功效。 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些功效需要长期服用才能显现:“比如你可能在记忆力测试中原来能记住6个单词,服用12周后能记住7个单词。” 又从卖“药”跨界 希望引领一种生活方式 “聪明药”始祖是1972年面世的吡拉西坦,现在只以研究用药售卖。Nootrobox竞争对手Nootroo还在卖这个产品,只是后者会在所有产品包装上附加一句免责注解:“本品仅用于神经学研究。” 胡不认同这种做法:“监管机构又不傻。”Nootrobox避开风险的做法是只售卖被认定为“通常认为安全”的合成品,聘用曾替功能饮料“红牛”打官司的律师团队为公司咨询。他想得很清楚:“如果卖的是药,你就拿不到机构资金。”Nootrobox首轮融资就拿到了200万美元起步资金。 和人们在自家厨房里拿各种粉末DIY的版本相比,Nootrobox如今提供的产品当然相对安全一些。两名创始人也早过了“以身试毒”的初始阶段,改为聘请科研人员测试产品成分,也不再自己买粉末和胶囊手工填装,而是让同时服务于制药巨头辉瑞公司的厂商制作胶囊,开发新产品也会花钱做双盲人体实验。 知道,要让Nootrobox成为“健脑产品”领域王牌,光靠卖“药”还不行,还要把自己打造成一种新生活方式的代表。 他们建立了一个“禁食群”,成员主要是一些年轻、有IT界背景的所谓“生物黑客”,这些人通常热衷于挖掘人体潜力,主要活动是禁食,大部分以36小时为界,有的人,比如Nootrobox一名叫保罗的员工,则挑战60小时。他们还为愿意加入禁食运动的人开发了一款软件,让参加禁食的人互相打气。 他们相信,“生物黑客”的生活方式终将成为主流。在Nootrobox办公室里,胡从邮件里抽出一个薄薄的信封,里面是一张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这是一张手写订单,希望得到一份关于“可嚼咖啡”(Go Cubes)的免费产品简介,以便获知如何通过邮政渠道订购产品。 尽管Nootrobox每两三分钟就能收到产品订单,但这封手写信件对公司来说意义非凡:即使对那些执着于手写信件、邮政包裹等传统生活方式的人,Nootrobox产品和理念也有吸引力。“我得给他写封回信,”胡说着,拿起了笔。综合新华社报道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高婷婷 |